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消費顧問 > 正文

字號:  

國慶將至 三招讓您遠離信用卡盜刷

  • 發佈時間:2014-09-30 09:53:32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2013年國內信用卡網際網路欺詐損失金額為1411.3萬元,比上年增長23.4%

  ——《中國信用卡産業發展藍皮書(2013)》

  十一黃金周即將到來,簡單便捷的刷卡消費成為不少人出遊或是購物必不可少的支付方式。

  7月3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的《中國信用卡産業發展藍皮書(2013)》(簡稱“《藍皮書》”)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信用卡交易總額13.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0.9%;交易筆數達46.4億筆,比上年增長28.5%;累計發卡量達3.9億張,當年新增6100萬張,比上年增長18.0%。

  持卡消費的人數和金額越來越多,但是隨之而來的風險也不容小覷。藍皮書顯示,2013年國內信用卡網際網路欺詐損失金額為1411.3萬元,比上年增長23.4%。

  據了解,信用卡盜刷主要為偽卡、網際網路欺詐和失竊卡盜刷三種情況。那麼,消費者在刷卡消費時該注意些什麼?隨著國慶期間刷卡高峰的來臨,如何防範這些刷卡風險?

  1 留心警惕“克隆卡”

  【案例】

  近期,全國多地信用卡盜刷事件頻發。“機不離身,卡不離身,手機客戶端幾乎沒有登錄過,信用卡裏的錢被轉走了。”

  據報道,西安市民劉先生交行信用卡內12000元被人在六天分12次用手機銀行轉走。但銀行卡和手機一直隨身攜帶,手機從頭至尾沒有收到任何短信提示,信用卡還款時才發現被盜刷。

  據了解,製造偽卡已經成為現在信用卡盜刷主要類型之一。藍皮書顯示,2013年信用卡欺詐損失中偽卡的欺詐金額達7141.9萬元,是金額最高的欺詐類型。

  從作案手法上看,主要是在POS機和ATM機上做手腳,具體表現為,不法分子利用POS 機刷卡為客戶套取現金,並從中收取手續費,或利用POS機盜取銀行卡資訊後,利用“克隆卡”盜取客戶資金。此外,還有不法分子在自助銀行門禁系統或ATM機上加裝盜碼器、攝像設備等裝置,竊取持卡人的密碼和銀行卡磁條資訊,然後製造“克隆卡”盜取資金。

  【安全支招】

  消費者在POS機上刷卡付款時,不要讓卡片脫離自己的視線,收銀員交回卡片時應檢查是否是自己的卡。儘量避免去一些不熟悉、治安環境惡劣和不太規範的商戶進行刷卡消費;持卡消費的時候,要注意觀察POS機是否有改裝過的痕跡。

  同時,消費者取款時應儘量去市區繁華地帶規模較大的自助銀行,同時要注意觀察身邊有無可疑人員、分辨ATM機的插卡口等處有無多餘設備,機上有無可疑裝置或廣告。一旦出現吞鈔、吞卡等故障請撥打螢幕上顯示的客服電話(通常為五位數),不要輕信貼在自助設備旁的告示。

  2 “掃一掃”前先確認

  【案例】

  據報道,王先生在網上經營一家網店專賣泥漿泵。今年1月19日,一個陌生人以買貨為名加他為QQ好友,同時發來一張二維碼讓王先生先掃一下,以方便今後聯繫。隨後兩天裏,王先生在網上交易中再沒收到短信提示,就連使用支付寶需要的驗證碼資訊也沒有收到。

  王先生感到奇怪,因為手機綁定了網銀功能。他趕到銀行查詢,結果發現,他的銀行卡有100多次網上支付記錄,總計支付金額高達9萬多元。王先生趕緊向公安機關報了案。

  據了解,信用卡手機銀行無故“被消費”,比較普遍的一個原因往往是持卡人在無意中所掃描的某些二維碼。一些持卡人可能在網購時,接觸到類似二維碼的圖樣,詐騙分子則正是利用這些二維碼將手機木馬植入被害人手機並自動提取相關資訊,短短幾秒鐘,手機號、卡號、密碼等私人資訊可能已經傳到他人手中。

  隨著手機二維碼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二維碼成為時下方便流行的“名片”,用手機“掃一掃”,就能添加微信好友、下載優惠券、瀏覽網頁、下載手機應用等。但是,這些二維碼背後可能隱藏了外觀無法辨認的病毒,不斷涌現的二維碼詐騙活動表明,利用二維碼盜刷已成為一種新的詐騙形式。

  【安全支招】

  隨著網路的強大和智慧手機的普及,二維碼、官方賬號、應用程式等渠道交易也越來越多。

  據了解,不法分子在網上下載一款“二維碼生成器”(工具軟體),再將病毒程式的網址粘貼到二維碼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個二維碼,整個過程不超過1分鐘。

  因此,購物時除了要登錄正規網站網銀支付,不要在其他網站跳轉的不明連結或電子郵件提供的銀行網站上進行支付操作外,在遇到二維碼、應用程式等交易時,可以先主動致電官方客服詢問辨識真偽。

  業內專家建議,在“掃一掃”之前,廣大用戶應提高警惕,先核實二維碼的來源,要選擇正規企業、商家發佈的二維碼,不要掃描來源不明的二維碼;同時,用戶需要安裝手機安全防護軟體,及時更新,以降低資訊安全風險。

  對於應用程式也是如此。要通過正規途徑下載應用程式,下載時也要認清該程式的授權,不要輕易根據別人發送的地址下載程式。

  此外,注意保護個人資訊,不要隨意點擊發送到手機上的不明連結、掃描來源不明的二維碼、接收來路不明的圖片,不法分子可能會通過以上方式向用戶手機推送病毒,而隱私資訊也在不知不覺中洩露。

  3 卡失盜後先挂失

  【案例】

  據報道,康先生是某行萬事達信用金卡持有人。某晚他在外吃飯丟失錢包,內有身份證、涉案信用卡等。由於信用卡上沒有個人照片、未設密碼,康先生立即撥打了銀行客服電話辦理了停止支付手續,並在20時16分報警。即便如此,行竊者還是于19時59分在百佳超市天娛廣場分店盜刷10538元。

  康先生為此對百佳超市提起訴訟。庭審過程中,鑒定機構對涉案消費交易的商戶存根即簽購單進行了筆跡鑒定,認定簽購單上簽名不是康先生本人所為,超市應承擔責任。經法庭調解,10538元的損失康先生自負30%,百佳超市負擔70%。

  刷卡消費方式最主要的三種方式為,憑密碼、憑簽名和密碼+簽名。有調查顯示,39.7%的人選擇了憑密碼和簽名共同消費的方式。

  一直以來,信用卡持卡人以為,憑簽名消費的卡如被盜刷,能證明不是持卡人本人簽名的,就不用承擔這筆盜刷資金的風險。事實並非如此,這筆被盜刷的資金,很可能是持卡人自己承擔風險。

  不少銀行都為持卡人提供了信用卡失卡保障服務,“失卡保障”服務普遍只針對不設密碼的信用卡,即僅限于簽名消費,如果信用卡交易時使用了密碼,即使最後被證實盜刷,持卡人常常無法獲得“失卡保障”的理賠服務。

  不過目前部分銀行已打破這一慣例。據報道,廣發信用卡“交易安全衛士”可賠付“憑密交易”盜刷。據了解,目前提供失卡保障的有交行、招行、廣發、光大、華夏、北京、平安、東亞中國等。

  【安全支招】

  持卡人發現卡丟失或卡資金被盜用時,應該第一時間向銀行挂失。除了注意安全用卡,消費者還可結合自身情況向銀行申請設置信用卡單筆或當日刷卡上限,將損失降到最低。此外,持卡人在用卡前最好了解清楚自己所持有的信用卡是否有失卡保障的功能,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獲得保障。如果沒有,可以訂購相關信用卡失卡保障服務。

  據了解,各家銀行對於失卡保障的規定和保障限額也並不一樣。一般來説,各銀行失卡保障的時間分為挂失前24小時、48小時、72小時或120小時,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規定。大部分銀行信用卡失卡保障保護的是挂失前48小時,少數銀行則為失卡72小時內保障。

  此外,銀行對於失卡保障金額也不同。最高的平安銀行達5萬元,東亞和光大銀行最高保障金額3萬元。交行卡每年最高賠付額度為2萬元。而招行普卡每年最高保障1萬元,金卡每年最高保障人民幣1.5萬元,白金卡為信用額度上限。目前,廣發卡保障限額為該卡的信用額度。

  還需要注意的是,信用卡失卡保障大部分都不包括網路消費和境外消費,所以對於網購族或是出境旅遊的人來説,失卡保障沒什麼作用。

  B06-B07版/新京報記者 梁薇薇 綜合報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