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奶去“妖魔化”還有很長路要走
- 發佈時間:2016-05-04 09:32:13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觀察家
□ 胡立彪
在不久前舉辦的首屆D20企業奶源轉型升級高峰論壇上,農業部的一位官員表示,由於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我國消費者對於國産乳製品信心降至谷底,進口乳製品大量涌入,衝擊了我國的奶業市場。但經過數年痛定思痛的整頓變革,如今國産奶製品已經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品質與進口無異,在某些指標上甚至更優一些。不過,市場接受度並不高,國産奶依然被嚴重“妖魔化”。
實事求是地説,國産奶製品在品質和安全性上,這幾年的確有了顯著提高。這從數據上可以反映出來。2013年至2014年,歐盟乳製品不合格通報比例明顯高於我國。原料方面,通過對5個産區15個省份的生鮮乳進行風險評估發現,我國乳製品生産原料中未發現三聚氰氨等違禁添加物,合格率達百分之百。針對進口牛奶和國産牛奶,農業部奶及奶製品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風險因子檢測的結果顯示,黃麴霉毒素M1、污染物鉛含量進口牛奶和國産牛奶沒有差距,國産巴氏奶整體檢測數據平均值低於進口巴氏奶。
既然國産奶已經“浪子回頭”了,為什麼還難以贏得消費者“金不換”的認可,洗不掉“妖魔化”的色彩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許多人贊同這樣的説法:“國貨很多時候不是輸在品質上,是輸在信任上。”而輸掉信任,其代價遠比奶企及監管部門想像的要大。有學者認為,國內一些消費者棄國産奶不顧而寧願選擇價格更高的洋奶,這是對國産奶之前之過進行“市場背書”,並通過“用腳投票”作出的最激烈的反應。要知道,在生命與健康面前,人們更傾向於相信“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的古訓,而不是冒險接受“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俗諺。國産情結的噱頭再煽情,專家的“品質評價”再拔高,恐怕都很難短時間內起作用。
除了情感方面的原因,理性上,國産奶企的表現雖有進步,但仍有不足,這也影響消費者的評價。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與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指出,毀樹容易栽樹難,市場信心可以在一日內跌到谷底,想要重拾卻艱難得多。而“難”的量化表現就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企業萬萬急不得,否則會適得其反。然而國內奶企大多耐不住寂寞,改過還沒多久,也沒怎麼改好,就開始嚷嚷“大家看我改得怎麼樣”“快來給我點讚呀”。而相關監管部門也愛企心切,早早出來打圓場,替企業打廣告了。
奶企心浮氣躁,反映的其實是它們經營理念仍然存在問題。前兩年國家曾鼓勵奶企進行兼併重組,希望把分散于各企業的力量集中起來,形成一種合力,一方面擴大市場,一方面對抗外強。一開始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動了心思,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壯大自己的機會,都挺積極的。可當它們隨後得知,這種“鼓勵”只是書面上的,並沒有其所期待的財政撥款及相關優惠政策,就一個個開始搖頭了。有好處就上,遇風險就躲,奶企對政府抱有的這種算計爭利心態,可笑而愚蠢。乳協一位高層人士曾無奈表示,政府撒手不管不行,但管太多又會被指干涉市場。即使政府有扶持資金,也不敢貿然告訴企業,“企業一旦知道了風聲一定就擠破腦袋,錢沒法分下去”。
其實政府保護奶企之意,正如國民的責難與批評,都基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心。誰承想,這麼些年過去了,國産奶企卻沒能體諒國家和民眾的良苦用心,作為“浪子”,頭倒是不斷地回看,但雙腿卻並沒有邁開,也沒走出多遠。顯然,國內奶企的反思還不到位,其改過自新的程度還遠遠不夠,因此其去“妖魔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正如一位內業人士所言,國內奶企要自強,要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必須進行根本性變革。要提高標準,自我施壓,既要跟洋品牌比品質、比價格,還要在立足於國內的同時勇於走出去,通過開拓國際市場贏得國際國內雙重信任。本土奶企要做到這點當具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敢於下本錢、花精力從各個方面同洋品牌進行競爭。對於監督者來説,還應擯棄過去的保護主義態度,不斷提高奶製品的品質安全標準,通過行政手段去引導市場的合理整合,放手讓奶企參與嚴酷競爭,讓適者生存,讓它們在陣痛中實現蛻變,並最終以新的姿態去面對消費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