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高速路情結”人人有

  • 發佈時間:2016-03-18 09:32:14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高速路情結”

  人人有

  □ 林 鳴

  眾所週知,高速公路的主人是汽車。筆直的大道開工達轟鳴,風馳電掣,車速低於60公里就被轟下來。也是,在一個追求速度的時代,任何悠閒自在的行為都會遭到“鄙視”。就在此時,一條來自德國的消息讓灰頭土臉的自行車昂起了頭。這個曾孕育出賓士、寶馬、保時捷等品牌的“汽車王國”,如今卻在掀起一輪建造自行車高速路的風潮。這個計劃並非形象工程,而是實實在在納入交通系統的一部分。據説,這條已動工的高速路位於德國西部,總長度達到100公里。它連通10座城市及4所大學,沿線覆蓋120萬人口。

  自行車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寬闊、專門用於騎車的城際交通線路。這些專用通道雖不是全封閉的,但全程沒有交叉路口,因此不設紅綠燈。而且,此路謝絕行人及汽車,使得“騎士”們很方便很爽。不過,説起自行車高速路,其“鼻祖”應該是荷蘭和丹麥。荷蘭是世界上自行車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該國城市間距離較短,地面平坦,慢車道密布如網,因此被譽為“騎車人的天堂”。自打增設自行車高速公路後,約有5%的上班族有意願放棄開車。小國丹麥更是個“自行車王國”,500萬人口竟擁有400多萬輛自行車。上世紀80年代,首都哥本哈根市就開始修建自行車專用道,還開闢了一條無紅燈的專用快車道。哥本哈根市政府的目標是,鼓勵50%的市民把自行車當作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那麼,中國有過“自行車高速路”的想法嗎?答案是“有”——儘管可能還在“襁褓”中。一年半前,廣東省有政協委員提出:目前一些綠色通道、自行車道存在著利用率不高、線路設計不合理和配套設施系統不完善等問題,因而致使慢車道成為“受氣包”。對此,有關部門的答覆很積極:廣東將充分依託省內綠道網路體系,建設城市建成區自行車快速路。據居民出行調查數據,自行車主要服務於短距離出行,60%的自行車出行距離在3公里以內,80%的自行車出行距離在5公里以內。今後可根據情況,鼓勵有條件地區先行先試。主要在城市建成區內針對市民日常通勤需要,規劃建設服務中短距離(15公里左右)的自行車“快線”。儘管距離夢想還有距離,但畢竟有人發聲了。

  德國修建“自行車高速路”的做法,值得深思和效倣。現在,國際社會已達成共識:一個健康有序的城市交通規則,其出行順序應為行人第一、自行車第二、汽車第三。既需要高速公路和立交橋,也需要自行車專用道,讓騎行速度得到提升——這才是文明進步的表現。然而我們悲哀地看到:國內現實中的自行車,莫説奢望享受“高速路”的待遇,連“三等功民”都算不上。“騎士”不僅要面對道路狹窄、彎路多、坡道多,在通過立交橋時,還要下車推行。平時,他們在汽車夾縫中鑽來鑽去,被尾氣和喇叭聲包圍。即便是在慢車道上也要受氣。汽車在後面按著喇叭催促,有的路段甚至變成了停車場。自行車的待遇是這樣,“步行族”的滋味也很難受。眼下,在一些繁華街區,步行道已被擠成“羊腸小路”,彎彎曲曲的,個別路段寬度甚至不足一米,實在比慢車道的待遇還慘。

  市民們期待著,今後,城區道路設計者應以人為本,讓汽車去爬坡繞彎,讓行人和自行車走捷徑。從這個角度講,所有的交通參與者都應擁有自己的“高速路”。而且,汽車轱轆要禮讓兩條腿。總而言之,凡是讓行人和自行車受憋屈的城市,離“宜居”的要求還很遙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