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真正的創新都發生在供給側”

  • 發佈時間:2016-01-19 09:32:42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何可

  在1月17日召開的中紡圓桌論壇第十一屆年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紡織行業要實現供給側改革就要穩穩抓住“全要素生産率”,即科技創新與管理制度,充分調動創新者的積極性,因為“真正的創新都發生在供給側”。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11月份,整個紡織行業主營業務收入63710萬億元,增長了5%,利潤總額超過了3300億元,增長6.8%。去年1~11月,行業投資超過1萬億元,增長15.1%。儘管如此,紡織行業內感覺到的仍然是壓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就保持一種謹慎的樂觀:“儘管從整個中國工業經濟的表現來看,輕工和紡織是表現比較好的,但實際上我們只是在大家都在下降的時候降幅少一點。”

  2012年,一位紡織圈內人調侃:“假定所有服裝廠關3年,消費者的衣服都夠穿”,這在紡織服裝行業引起了軒然大波,雖然此後有不少行業大佬站出來辟謠,但是紡織服裝行業的産能過剩以及庫存問題卻顯露無遺。在隨後的幾年中,“史上最難年”、“寒冬”等論調就一直在紡織服裝業裏蔓延。

  “我們目前面對的兩個最大問題,第一是出口,第二是國內消費,這兩點都比我們預料的差。”據高勇介紹,不管是國家的“十二五”規劃,還是紡織工業的“十二五”規劃,都是以消費拉動為基礎,但是從出口和國內消費表現來看,都沒有呈現“十二五”規劃時預料的表現。

  在如此嚴峻的背景下,紡織行業的改革需要從需求側向供給側轉移。“今天的中國,經濟的下滑和巨大矛盾不斷凸顯,我們用過去常用的需求刺激辦法也不管用了,甚至更加有害。中國經濟目前問題的關鍵和本質是結構,化解問題的辦法也是結構,需求側往往是總量,供給側才能針對性的解決結構問題。”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主任潘建成談到,供給側最核心的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而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提升創新能力,真正的創新能力提升是必須要和短期行為一刀兩斷的。所以一定要真正原創,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咬牙堅持挺過去。

  賈康分析當前的經濟形勢認為,現階段,我國經濟仍面臨嚴重的“供給約束”和“供給抑制”,如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制度僵化落後,自然資源粗放低效耗用;金融壓抑明顯等,呼喚著實質性的改革創新。

  賈康的擔憂在勞動密集型的紡織行業表現得尤為突出。“過去,我們比較重視‘需求管理’,長期忽視‘供給管理’。未來,我國將越來越注重宏觀調控中供給管理的思維和手段。”賈康認為,紡織行業亟須注重從供給側入手,從微觀主體即創業、創新、創造的市場主體層面,釋放經濟社會潛力,促進總供需平衡和結構優化,加快增長方式轉變,為實現“中國夢”掃清和拓寬道路。

  高勇也十分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紡織行業講供給側改革,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將是未來紡織行業的一項重要任務。

  賈康説,“新常態”其“新”已在經濟下行中明朗化,而其“常”則還未實現,需要完成探底,在企穩後對接一個增長品質提升且盡可能長久的中高速增長平臺,為處理好新階段上動力機制轉換與優化、促使微觀經濟主體潛力與活力充分釋放的相關問題,十分需要注重在整個經濟體系的供給側,正確把握改善其環境與機制的思路和要領。因此,面對“十三五”,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創新驅動升級發展。

  高勇表示,紡織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始於“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具體體現為産業用紡織品在行業比例中佔了很大的提升,2015年産業用紡織品纖維用量約佔到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1/4。但是,當前行業的出口形勢十分嚴峻,2015年國內紡織工業在三大出口市場美國、歐盟、日本量價齊跌,市場佔有率也有下降。

  談到“十三五”紡織供給側改革與調整的主要方向,高勇指出,“十三五”是建成紡織強國的決戰時期,紡織供給側改革與調整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市場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加快行業自身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基本途徑。紡織供給側改革調整要從要素、産品和業態3個方向推進:一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主要包括原料(棉花)市場化、勞動力素質提升、技術裝備與管理水準提高等;二是實施“三品”戰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是轉型提升業態:智慧製造、“網際網路+全産業鏈”、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