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想不受歧視 先要自強

  • 發佈時間:2016-01-05 08:33:10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觀察家

  □ 胡立彪

  前不久,澳大利亞墨爾本和雪梨部分伍爾沃思超市的奶粉貨架上貼出中英文雙語限購令。有人注意到,雖然限購令用語客氣,中英文對譯,但有一個關鍵的不同:英語版每人限購數量是4罐,而中文版則是2罐。這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他們將這事發到臉書等社交網站,指控超市“涉嫌種族歧視”。

  儘管伍爾沃思超市很快作出回應,稱這是操作失誤,超市方面並無歧視之意,並通知出錯的門店全部更換標簽,改為任何顧客都是限購4罐,但這種補救之舉似乎並沒有打消一些人的歧視疑慮。事實上,這家超市也不用解釋,一些人也不用疑慮,這種歧視是的的確確存在的——即使不用“歧視”這個敏感的詞,在奶粉問題上,澳大利亞部分民眾對華人至少是有戒心的。想想也是,看著那麼多華人把奶粉搶走,而自家的孩子可能因奶粉斷貨而挨餓,澳大利亞媽媽們不擔憂才怪。

  其實,中國人到國外市場搶奶粉以至於讓人家感到擔憂(甚至出現限購歧視),根源還在於中國人對自己國內市場的擔憂。其中原因盡人皆知。國人對國內奶粉市場不放心,緣于2008年那次席捲全國的三聚氰胺事件。7年過去了,國內消費者對本土奶粉的品質安全狀態似乎仍存不滿,還是願意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和洋品牌。據中國奶業協會統計,每年我國的嬰幼兒奶粉市場至少需要30萬至40萬噸,但目前我國每年的嬰幼兒奶粉産量約為8萬至10萬噸。也就是説,國內市場一大半江山為洋品牌所佔據。對此,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痛心表示,“現在消費者紛紛直購、代購、網購進口奶粉,這是中國奶業的恥辱”。

  受歧視不能只怪別人,感恥辱就應決心自強。實事求是地講,經歷三聚氰胺之痛後,國內市場有過深刻反思,在行動上也確有悔過自新的表現。從監管角度看,農業部、食藥監等監管部門近幾年連續實施乳製品品質安全專項整治,不僅抽檢批次增多,抽檢指標也增多趨嚴。國家也不斷提高乳製品市場準入門檻,諸多“史上最嚴”乳製品監管新政接續出臺,産品品質安全標準一提再提。據悉,新的奶粉配方註冊制度和生産許可制度將於2016年實施,屆時將會有一大批實力較弱的企業和品牌被淘汰出局。

  從企業角度看,那些有恥感的企業在提升産品品質和重塑乳業形象上下了不少功夫。隨著國家趨嚴政策的出臺,一些無良企業和能力較差企業被趕出市場,而剩下有實力的企業也在隨市場改善不斷加快自我提升的步伐。農業部生鮮乳品質安全監測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規模牧場生鮮乳菌落總數17.3萬個/毫升,個別企業低於2萬個/毫升,大大高於歐盟50萬個/毫升的標準。而國家食藥監總局2014年5月公佈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結果顯示,在覆蓋22個省份的86家生産企業總共2698批次樣品中,未發現一件不合格的樣品。

  然而,自強的努力體現在産品品質安全性的提升上,卻並未完全反映在消費者的接受度上。政府整治市場和企業改變形象的決心,顯然還沒有轉化為消費者信心。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與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指出,毀樹容易栽樹難,市場信心可以在一日內跌到谷底,想要重拾卻艱難得多。而現在中國的父母不敢讓孩子喝國産奶粉,“是一個心態問題”。這個心態,其實就是對國産乳製品缺乏信心。而要建立起這個信心,尚需時日,需要國內乳企保持自強的決心,不急不躁,一步一個腳印地紮實走下去。

  正如一位內業人士所言,本土乳企要自強,根本還在自律與自為。自律就是要自我提高標準,自我施壓,不但可以跟洋品牌比品質、比價格,還應當在立足於國內的同時勇於走出去,通過開拓國際市場贏得國際國內雙重信任。本土乳企要做到這點當具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敢於下本錢、花精力從各個方面同洋品牌進行競爭。對於監督者來説,還應擯棄過去的保護主義態度,不斷提高乳品的品質安全標準,通過行政手段去引導市場的合理整合,放手讓乳企參與嚴酷競爭,讓適者生存,讓它們在陣痛中實現蛻變,並最終以新的姿態去面對消費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