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標準化:改革與創新

  • 發佈時間:2015-12-23 09:32:13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12月1日,是《中國標準化》雜誌社合併重組5週年紀念日。從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中國標準化》雜誌社相繼舉辦了一系列座談研討,來自政府部門、國際及區域標準化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主流媒體等方面的眾多專家學者在系列活動中圍繞標準化改革創新深入交流,其中很多見解對正在進行的標準化改革不失為真知灼見,對國家、區域、企業標準化戰略的制定實施,對標準化研究、標準制修訂以及標準實施都具有借鑒作用。

  2010年12月1日,《中國標準化》雜誌社合併重組,面向市場合理定位、全新改版。5年來,雜誌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報道、傳播和實質性參與標準化改革實踐等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成為標準化領域首屈一指的媒體集群。

  現將系列座談研討的精彩論點編發,以饗讀者。

  企業標準化在於創新驅動

  黃永衡廣東省標準化協會副會長

  企業是市場主體、創新主體,同時也是標準化的主體。身兼三位主體的企業一旦在技術上取得優勢,在創新上搶得先機,就要積極尋找機會參加各個層面的標準編制,擬定行業的遊戲規則。通過標準的聚集和放大作用影響和左右産業鏈的形成與發展,不斷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將競爭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贏得市場併為客戶創造價值。

  創新是突破、是質變,甚至是對以往的揚棄和否定。創新不僅是指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更是指把已經發明的科學技術引入到生産過程形成新的生産能力。技術創新在企業諸多創新中居核心地位。

  標準化是創新成果轉化的橋梁,標準源於市場需求,並從需求的角度為科研指明方向。研發和標準是迴圈關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相同的指向以及相同的實施主體。研發能力落後導致標準缺失,標準缺失會造成研發體系進一步落後。企業研發過程應與標準化是同步而行,包括市場預測、成果産生、成果轉移等不同階段。創新會成就一個企業,而標準則會成就一個産業。

  標準化傳播需要四個轉變

  陳自力 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院長

  標準化很重要,但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説不清標準化到底是什麼、能解決什麼問題,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這是標準化傳播存在問題。

  標準化傳播中主要問題,一是傳播的廣度不夠,甚至從事標準化工作的同志也覺得標準化僅僅在標準化專業人員間才能開展交流。二是傳播的深度不夠,決策層對標準化提高管理效率思考不夠,大部分專業人員對如何利用標準化提升工作品質,降低成本知之甚少。三是標準化傳播的高度不夠,長期性戰略性標準化規劃欠缺。四是標準化傳播的粘度不夠,傳播的語言過於專業化,通俗易懂的傳播方式目前還沒有出現。

  做好標準化的傳播,有4個方面需要加深理解。一是標準與創新,標准將科技創新的經驗規範化、普及化,每一個新標準的産生都標誌著某一個領域或某項科技創新成果的被規範化,標準的修訂是經驗和技術的“創新—普及—再創新”的過程。二是標準化與個性化,標準化與個性化並不矛盾,標準化是實現個性化的必要條件,個性化必須要有標準化介入。三是如何理解“+標準”與“標準+”,“+標準”就是把産品與服務按照標準的形式展示出來,“標準+”就是利用標準化思維做頂層設計和系統設計。四是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的標準化,我國的機制體制對標準化工作是有利的,政府主抓,有利於工作的開展。

  做好標準化傳播,需要3個轉變。一是專業語言向公眾語言轉變,要轉變傳播的觀念,過於專業化、技術化的標準化語言要進行轉變,利用經典案例向公眾化的語言轉變,讓老百姓能聽懂看懂。二是基礎傳播向應用傳播轉變,要擴大領域範圍,要在政府決策者、社會管理者、人民群眾中去宣傳。三是傳統傳播向現代傳播轉變,傳統傳播方式外,還應該利用大數據分析個人偏好,組織定制化、個性化的傳播,還可以開發一些智慧的移動終端APP軟體,讓需要更深入了解標準化工作的人應用。

  標準戰略是企業長青的根基

  劉斐ASTM中國與亞洲區首席代表

  標準戰略是企業所有戰略的基礎。企業的各種技術戰略、産品戰略、品牌戰略,都離不開一個基礎支撐,就是標準。標準戰略是企業長青的根基。

  企業對全球標準的理解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不同企業不同的標準機構都有不同的標準化模式。ISO是國家或政府性國際標準,ASTM等標準是民間性國際標準。ASTM標準是為全球産業保底性的,屬於全球市場上的底線標準。不同形態標準有底線與高峰之分,自願性共識標準屬於底線標準,如果這個標準達不到,産品肯定會被逐漸淘汰出去。最頂尖的標準才是企業標準。

  企業要認識到全球80%的貿易是基於標準實現的。標準的價值不在於標準文本,而在於其內容。標準這個文本寫出來,只是一個看得見的東西,只是一個工具,真正有用的是內容,是裏面的技術要素,以及技術隱含的市場滲透性。

  企業標準戰略的呈現,關係到每個人的工作和效益。每一個員工都要有標準化意識,企業利益、個人利益都在裏面。標準化只有滲透到企業、産品的整個生命週期裏面,才能把企業做到長青。標準的格局決定戰略的深度,戰略的深度決定品牌的底蘊和基業長青。

  標準走出去人才要先行

  王立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院長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標準“走出去”戰略實施逐步深入,中國大量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實現中國標準國際化勢在必行。

  國際標準化與標準國際化的基礎工程之一就是人才培養。標準國際化人才應該精通外語,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標準化組織運作機制與架構,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還要具備標準化專業知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我國在標準國際化人才需求上存在巨大缺口。

  日本工業標準委員會將標準化培訓項目引進小學、初中、高中和專科學校,讓學生們了解標準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國目前標準化人才培養僅限于中國計量學院等幾所高校,而一般高校專業技術課程不講授標準化知識,標準化知識沒有納入我國國民教育知識體系。

  標準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理念定位,加強市場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的政策法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提出“英語+專業”模式,既要教授筆譯、口譯、本地化、跨文化交際等外語類課程,也要涉及經濟、金融、管理、國情等經管類課程,還要側重標準化工作原理、國際標準化機構工作導則、國際標準編寫、標準化與國際貿易等標準化類課程。國家要將標準化作為一個獨立學科構建,儘早實現涵蓋本、碩、博、博士後的完整培養體系。

  打造創新的標準生態圈

  崔凱海爾集團標準主管

  標準源於市場,而標準化對企業來講,主要還是從技術來導出。海爾創新的管理理念,實際是重塑整個流程,打破各部門各産品線吃大鍋飯的局面。分別從各産品線孵化,通過這種管理體系與市場直接對接,標準化部門也提出了標準化服務,以及如何更快的反映市場以及用戶價值這方面的需求,對我們下一步標準化戰略以及標準化實踐提出要求。

  海爾集團從創立伊始一直跟著國家標準化改革的步伐。作為一個踐行者,有將標準化提升到模式上面的想法。海爾的標準化戰略對應于海爾集團不同發展階段的集團戰略,相互嵌合,服務於整個集團的品質、創新以及國際化的步伐。

  企業創立標準主要集中在企業內部服務,另外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標準研製的結構。前端就是需求導入和産業孵化,後端通過標準來形成産業生態以及標準行銷。海爾集團通過多年積累和實踐,提出了技術專利和標準聯動的模式,致力於打造一個創新的生態圈,從而實現標準和技術雙重引領。

  (本報記者徐風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