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一位質監局長退休後的“有機”生活

  • 發佈時間:2015-11-18 08:33:37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吳怡杭 本報記者 劉 艷

  深秋時節,貴州省遵義市新舟鎮槐安村正午的太陽溫暖卻有些刺眼,張仁慧站在自家有機果蔬田的盡頭迎接記者的到來。此前,他和老伴剛從菜地裏摘來了新鮮的茄子、豌豆尖、蘿蔔和白菜,準備做上幾道菜,午飯時讓記者親自品嘗一下他辛勤栽培的“有機”味道。

  在不知情的人看來,這個站在田間地頭的中年男人,不過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民,但若把時間倒推回兩年前,這個叫張仁慧的農民時任遵義市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如今是遵義龍泉農業科技發展公司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同時也是一名執著于有機農産品種植的探索者。

  轉身當農民

  離開工作了18年的質監系統,張仁慧的日子沒有立刻轉換到退休後的閒暇。這位曾一手帶領遵義質監人建立起貴州省首個國家低壓電器産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的“老局長”,退休後竟然選擇了一條在大多數人看來都難以理解的務農之路。

  兩年前,張仁慧58歲,按相關規定尚未到退休年齡。但他卻向組織上提出了提前退休的申請。這在大多數人看來又是不可理解的。在其擔任遵義市質監局長的數年間,該局每年目標考核都位居貴州省質監系統前茅,而他的能力和人品也得到了同事們的高度認可。對於提前退休的決定,張仁慧有自己的考慮,他認為自己在任上已經盡職盡責地做完了該做的事,應該給更具創新意識的年輕幹部騰挪位置,搭建平臺。同時,趁自己身體還健壯、精力還充沛的時候去幹點喜歡幹的事情。

  在得到組織批准退休後,張仁慧最初和老伴一起開了家小飯館,飯店開業後不久他發現,製作菜肴的食材,特別是糧食、蔬果等在市場上很難採購到優質的原料,很多食材儘管賣相好,但終覺少了果蔬的原味。一向喜歡思考、琢磨的張仁慧,面對農貿市場良莠不齊的食材,腦子裏突然閃過一個念頭:為何自己不去種植健康、有機的果蔬、糧食呢?

  自打有了這個念頭,張仁慧再也坐不住了,説幹就幹。經過多方考察和學習,2014年11月,張仁慧開始租地、租房、籌資金、從農民手上收糧食、果蔬等種子。他打趣地説,自己從普通群眾到質監局長,用了40年的時間,而從局長到農民,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

  尷尬與無奈

  對於有機農産品來説,合格的土壤是先決條件。張仁慧深知食品安全要從源頭抓起,同時作為曾經的食品安全監管者,自己種植的有機果蔬不但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有機標準執行,還應更勝一籌。

  經過多地走訪和送檢土壤,張仁慧最終在遵義市新舟鎮槐安村租下了26余公頃流轉土地。根據檢測,這裡土壤的有機質高,農殘、重金屬殘留等都遠遠低於國家標準,周邊無工業企業,灌溉水源也達到了飲用水標準。巧合的是,政府相關部門也將槐安村規劃為貴州省生態農業博覽園,不久的將來,大量優質蔬果將從這裡走出去。

  種植有機果蔬的基地選定後,張仁慧和老伴就把家搬到了槐安村。無論是選種、施肥,還是鋤草、除蟲等他們都和工人一起幹,並嚴格按照有機農産品標準進行生産和管理。對於過過苦日子的張仁慧來説,為了自己心目中的有機果蔬、糧食,哪怕付出再多的心血和汗水都無怨無悔。但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深耕品質的堅持,遭遇的卻是“無市無價”的尷尬和無奈。

  今年7月,張仁慧地裏的蔬菜和果樹需要除蟲了。由於有機果蔬只能人工除蟲,不能使用化學除蟲劑,張仁慧從村裏請來幾個老鄉,並按每人每天200元付人工除蟲費。對此,四鄰的老鄉們十分不理解,兩元一袋的化學殺蟲劑,半天時間就能噴灑完農田,為什麼要幾個人分兩天來完成?這不是糟蹋錢嘛。自張仁慧來到槐安村種植有機果蔬以來,耳邊時常出現這樣的質疑聲。“一般農戶像你這樣用生石灰給種子殺菌、作物只授堆積發酵過的農家肥、不用生長素,種植成本要比我們高出好幾倍,哪承受得起?況且品相又不好,根本沒錢賺。”毗鄰的一家農戶向張仁慧直言。但張仁慧堅持認為,不能為了追求利潤而放棄種植有機農産品的標準,更不能為了所謂的賣相而無視消費者的健康,否則,就有違自己創建安全、健康有機果蔬園的初衷。

  2014年11月到今年11月,張仁慧和老伴下鄉務農種植有機果蔬整整一年。這片面積達26余公頃的有機果蔬地花光了他和老伴所有的積蓄和每月的退休金,今年初,因資金緊缺,張仁慧在遵義市裏的住房也被合夥人用於抵押貸款。可以説張仁慧為實現其有機農産品種植夢,以及維持生産的基本所需,如今已是傾其所有了。然而,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好的初衷不一定能收穫好的結果。今年10月,張仁慧培育的有機稻收穫了1.5萬餘公斤穀子,當地一家米廠給出的收購價格為0.75元/公斤,張仁慧一再向米廠解釋,説這穀子沒打過農藥,也沒使用過化學殺蟲劑,施用的都是農家肥,米廠的人聽後才又勉強加價為1元/公斤,但一經核算,張仁慧有機大米的成本為1.1元/公斤,也就是説,米廠每收購1公斤自己就要虧0.4元。最終,他拒絕了米廠的收購。“難道安全健康的大米、果蔬沒人要?使用了生長素、農藥、化肥的農産品反倒更容易被市場接受”?張仁慧不信這個邪,決定給自己的有機農産品開闢新的銷售渠道。

  張仁慧把目光投向了為學校配送蔬果的配送公司。他認為,食品安全對學校來説是重大問題,它關聯著每一個學生、教職員工的健康,也許這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但令他沒想到的是,配送公司負責人看了他的有機果蔬園後竟然説:“你種的蔬菜確實很健康,但我們不能要,因為學校更願意選用外觀好價格低的蔬果,你還是該打農藥打農藥,該施化肥施化肥,該打除草劑打除草劑,只要價格低賣相好,你有多少我們收多少。”

  農貿市場批發商來看過他的蔬果後也因同樣的理由揚長而去。今年9月,張仁慧按照有機標準種植的辣椒爛在地裏5000余公斤,茄子5000余公斤,損失巨大。對此,這位曾經主抓過食品安全的質監局長眼裏露出了幾許茫然。

  堅持與期待

  在我國,有機農産品必須取得《有機産品認證證書》才算有了身份證,更是農産品品質過硬的通行證。為了遏制有機食品市場混亂現象,2014年4月1日我國實施了新的《有機産品認證和管理辦法》。該辦法出臺後,有機産品認證證書全國只有一家可以頒發,並且在細節上作出種種規定,堪稱“史上最嚴格”。為了給自己種植的有機果蔬拿到《有機産品認證證書》,張仁慧開始進行認真準備,但在提出申請、申報材料的過程中,他發現,有機蔬果種植成本加上認證費用要高出普通蔬果80%,他初步核算下來,26余公頃有機地裏種植的桃子、櫻桃、橙子、蔬菜疊加的認證費用、加上審核員的差旅費和檢驗費,要想取得這張《有機産品證書》得花上20余萬元。而該認證書有效期僅為1年,有機農産品每年重復認證和檢測費用都必須考慮進入生産成本。認證成本高、檢測費用高,小型企業和一般農戶很難承擔這筆龐大的費用,在農戶、合作社、微小企業間推廣阻力很大。張仁慧感慨,要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原來如此不易。

  儘管困難重重,但張仁慧仍然不改“讓更健康無害的有機食品進入百姓餐桌”的初衷。他希望,有機農産品的發展除企業自身“給力”外,政府也應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對有機食品技術發展的支援力度,為農戶和企業搭建技術和互動平臺。二是加強市場監管,在打擊假冒“有機食品”的同時,降低檢測、認證和標識等環節的費用,不僅使有機食品的價格降下來,而且讓更多的食品能登上有機食品的平臺,最大限度地避免問題食品流向餐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