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搞清召回的市場邏輯

  • 發佈時間:2015-03-24 09:33:37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熱點聚焦

  □ 胡立彪

  路虎攬勝-極光因變速箱存在缺陷被央視3.15晚會曝光。從一開始捷豹路虎官方的回應看,不少人預測這事也會像以往許多汽車品質安全事件一樣,圍繞召回不召回糾纏折騰一段時間。然而,出人意料,事發不到一週,捷豹路虎態度大轉,決定接受質檢總局的建議,主動實施召回。

  這事説是意料之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質檢總局高度重視,約談捷豹路虎公司了解詳細情況,同時對其展開調查;另一方面,捷豹路虎被約談之後,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對召回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決定積極配合調查,主動召回問題車輛。

  捷豹路虎的召回雖説是在監管部門介入之後迫於壓力的後覺之舉,但這種對召回頓悟式的認識突破還是有著很高的示範價值的。基於這一點,我們應該給監管部門和車企都點個讚。

  當然,所謂“情理”,更準確地説,是一種市場邏輯。我們點的讚,最終指向也在這一邏輯,在邏輯支撐下推演出的社會正價值。

  事實上,世界汽車召回史已經把召回的市場邏輯及其産生的積極意義書寫的非常清楚了:任何企業只要正視召回制度,超越處罰和責任追究的狹窄視界,就能實現召回由一種外在推動力向企業內在生存動力的轉化,並通過不斷提高産品和服務品質,讓消費者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這樣以來,最終收到的現實效果是,召回不僅未能對企業自身品牌産生負面影響,反而樹立起其在行業、市場和消費者中的誠信和威望,使企業社會責任感流露于外,並得到昇華,從而推廣了品牌形象。

  召回的市場邏輯非常簡單,而其積極意義也在歷史和現實的無數次論證和檢驗中呈示得十分清楚,大多數企業也都能理解,但我們遺憾地發現,現實中真要遇到事,需要企業動真格實施召回時,許多企業就開始猶猶豫豫、磨磨嘰嘰,甚至遮遮掩掩,不願意主動召回。

  這種現象尤其在國內一些車企上表現較為突出,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國內企業在市場眼光和經營胸懷上不夠遠、不夠開闊。

  從市場管理角度看,建立缺陷産品召回制度的確是著眼于將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細化和延伸,同售後服務制度一樣,召回制度也是一種責任優先的制度化保證。但這種“管理立場”不能成為企業的“對立立場”,企業雖處於這種制度之下,但並不被動於制度。相反,企業應站在制度之外看制度,眼光要高於制度——與其讓別人提醒自己的社會責任,何不主動承擔,讓別人沒的話説?

  遺憾的是,不少企業沒能從自身社會責任擔當出發,而只是從制度約束著眼,視召回為雷區,不敢輕易碰觸。

  正是看不到自己的責任,才懼怕因消費者對其品牌的否認而造成巨大市場流失,也正是看不到自己的責任,才不能把消費者利益真正放在心上,不敢正視産品設計、生産等方面的缺陷,只能等出了問題,被動地應對。

  社會責任拿不起,自身利益當然也就放不下了。對於國內許多企業來説,召回的第一個意義指向就是經濟損失。的確,正如有專家指出,召回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做後盾,並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承擔得起像豐田那樣堪稱奢侈的召回,尤其是對於那些實力較弱的自主企業,一次上規模的召回也許能讓它一年的利潤都打了水漂。

  利益顧慮加上它們對召回的正面效應尚半信半疑,這就使得國內企業在召回上出現消極應對現象,寧願通過優惠政策來變相召回,也不願意公開宣佈産品大規模地出現了品質缺陷。

  利基於責,這也是市場邏輯。召回對於企業而言,就是一個有關品質安全觀念和企業責任意識的現實拷問,而且已經無法回避。能否回答好這個問題,關鍵就在一念之間:主動,抑或被動。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主動實施召回,把召回當成了市場歷練,應該説這是它們的明智之舉,當然,這個“智”,也有從被強制實施召回而面臨市場困境的一些企業身上看到的教訓。

  目前,我國關於汽車召回的法律法規日趨完善,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而廣大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也逐漸增強,這都對消極對待召回的企業形成外部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再搞不清市場邏輯,在召回這事上犯迷糊,那問題就嚴重了,會出大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