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宗慶後建議推進全民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工作

  • 發佈時間:2015-03-01 18:59:31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徐娜

  中國網財經3月1日訊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將參加近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宗慶後建議推進全民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工作。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倍受社會各界關注,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以來,食品安全整體狀況趨於穩中向好的態勢。現在不少食品安全熱點問題並不是真正源於食品安全事件,而是科學真相與消費者認知之間形成了“資訊真空”,客觀上加深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憂慮。因此,加強食品安全全民教育,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聲音去傳遞食品安全科學知識,促進全社會食品安全基本認知的形成,是我國食品安全體系能力建設,促進食品産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基本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宗慶後建議重點從以下方面推進我國全民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工作:

  一、開展食品安全科普教育,首先要從孩子抓起

  食品安全公眾科普是食品安全的基石,開展全民食品安全教育是構建我國食品安全體系的重要保障。兒童作為食源性疾病易感人群,是食品安全觀念、行為形成的關鍵人群,因此也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點對象。建議國家及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投入,重視食品安全知識相關教學材料的編寫工作,在校園中開設基礎教育課程,使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真正成為我國國民素質教育內容之一。還可通過開展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夏令營、冬令營、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徵文比賽等多種形式的食品安全科普宣傳活動,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趣味性。通過學校基礎教育的普及,讓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成為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從而逐步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養。

  二、加強我國食品安全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實施

  食品安全涉及到食品生産、加工、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為了全面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科技水準,需將與産業鏈相關各環節均納入食品安全科普教育體系。因此,需要國家進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學校、行業和企業等各層次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具體應包括:公眾食品安全營養常識的普及教育,農産品、食品生産、加工、流通環節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知識的培訓和再教育,為食品安全監管、檢驗、教育、研究提供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研究型人才(碩士、博士教育)等,逐步構成金字塔型食品安全教育體系。採用多種教育和培訓形式,包括學校教育、行業教育以及新聞媒體的宣傳教育等,逐步建立起我國食品安全的合理人才結構和人才隊伍。

  三、當前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工作應重點關注的領域

  1、關注農業生産環節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把好食品安全的源頭關。在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面,科普宣傳工作的重點要放在慎用農藥、獸藥、化肥、飼料以及各種化學添加劑等方面,特別是要關注使用的種類、劑量和殘留等。對於瘦肉精、三聚氰胺、蘇丹紅等國家明令禁止的各種非法添加物,必須通過科普教育,講清楚其危害性,嚴禁使用。在科普經費的投入上,應該向農村地區傾斜,充分體現科普經費的公益性質。

  2、重視食品生産加工環節的科普宣傳工作。通過宣傳,使從業人員具備區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劑的能力,嚴禁使用非法添加物,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的範圍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加工環節的科普教育,要更多關注到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多發的食品生産加工小作坊、餐飲企業、餐飲配套(食具清洗消毒)、餐飲廢棄物處置等環節,並關注食品包裝材料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風險等方面的教育。

  3、在食品流通環節上,科普工作的重點應著眼于食品流通中相關倉儲、運輸和保鮮環節的控制措施,針對食品原料、食品半成品、成品在流通過程中控制食品安全的環節和方法來組織開展,使公眾能區分保質和保鮮的區別;要注意每一級流通市場的衛生狀況、發票手續是否齊備,為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追溯提供清晰路徑。

  4、在食品消費環節,通過科普宣傳使廣大消費者具備辨別假冒偽劣産品、過期食品的基本能力,了解什麼是食品的腐敗變質及食品腐敗變質的原因和危害。掌握預防食源性疾病的基本要點,如保持食物潔凈、生熟分開、煮透食物、在安全溫度下貯存食品和利用安全的水和原料等,引導公眾形成保證食物多樣性,多吃水果、蔬菜,控制脂肪、鹽等的攝入,均衡膳食、飲食與運動平衡等基本的健康飲食觀念。

  開展全民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工作,需要各級政府、科技界、新聞界、企業界、廣大公眾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動形成社會各方良性互動、理性制衡、有序參與、有力監督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