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用精益與堅守鑄就深圳品質
- 發佈時間:2015-02-11 09:33:40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楊貞晶 本報記者 傅江平
2014年歲末,歷經近一年的評審,深圳品質大會落下帷幕。10年來,作為中國品質的一面旗幟,深圳市長品質獎推出了一大批本土卓越企業,發掘了一批經典管理創新案例,為深圳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活力。中集集團榮獲2014年度市長品質獎大獎。
會上,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發表主題演講説,中集作為和深圳經濟特區同步成長的企業,我本人作為深圳第一代拓荒者,此時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動。中集將不負市委市政府的厚望,充分發揮大企業的龍頭作用和帶動作用,為深圳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集集團副總裁、市長品質獎籌備組負責人吳發沛告訴記者,經過30年發展,中集已經建立起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而這些優勢並不希望限定在中集,更要為深圳企業、深圳品質提供助力。
評審專家認為,中集集團具有諸多深圳企業特質,公司具有一支遠見卓識、具備領導力的領導團隊,這個領導團隊帶領公司在多個領域成為全球行業的龍頭企業。其二,公司在治理結構上具有頂層設計,這個設計兼顧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優勢,建立了現代混合所有制的制度與機制。第三,中集集團堅持以客戶為導向的理念,不斷創造新的商業機會。
3個標準 30年磨一劍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集也成長了三十年。去年12月召開的深圳品質大會,中集集團榮獲2014年度深圳市市長品質獎(大獎),麥伯良在會上發表獲獎感言時無不感慨道,“30年前,中集參與締造深圳速度。30年後,中集依然代言深圳品質。”
今日的中集,已經具備了跨越千億的企業實力,然而,儘管登頂集裝箱行業世界冠軍已經18年,但這背後的腳印卻也深深淺淺。十八大之後,深圳率先自主變革,在“深圳速度”基礎之上,提出了“深圳品質”的新理念,“深圳以品質立市,企業更要以品質為本”,麥伯良也順應時勢,積極推動中集轉型升級,希望探索出一條屬於製造業的品質型增長、內涵式發展之路。
目前,中集已經探索形成了“四大四小”八個業務板塊:“四大”即集裝箱、車輛、能化和海工,“四小”即空港、物流、金融和地産。與十幾年前基本上只做集裝箱相比,中集現在的規模已經擴大了6倍還多。另外,就市場佔有率而言,中集有10多個産品持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作為一家為全球市場服務的跨國經營集團,中集在亞洲、北美、歐洲、澳洲等地區擁有400余家成員企業,客戶和銷售網路分佈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6萬優秀的中集員工,創造了578.74億元的銷售業績,凈利潤21.8億元。
“多元化是中集發展的唯一齣路。”大企業有大企業的思考,麥伯良曾表示,中集是用三個標準來決定進不進一個産業的:第一,符不符合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和未來的趨勢;第二,能不能夠發揮中集的優勢;第三,符不符合國家戰略。由此,人們才發現,一開始的中集沿著製造業的主線走,而後造的産品開始一級一級地提升,基於集裝箱的全球領先優勢,中集延伸到道路運輸車輛業務、能化裝備和重卡,直到如今的海洋工程。
對於愈加為人所詬病的製造業,麥伯良始終保有一份與眾不同。他認為,儘管中集選擇了一條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生存,但這並不意味著“來者不拒”。他以中集為例,闡述多元化發展是首先需要建立對轉型升級的艱巨性、困難和代價有正確的認識的基礎的,其次是要儘量做自己有優勢的東西,千萬不要涉足自己完全不懂、也沒有優勢的東西。麥伯良對於中集“三個標準”的詮釋,表示中集的轉型是依靠通過技術和管理的提升,並由自身的基礎和優勢出發而實現的升級。
1份信念 5年隱忍負重
在“快”時代的當下,品質和效率是製造業的“雙重大山”,為了攻克這些難題,日本用了十年時間,南韓則用了二十年,而中國近三十年時間也仍未徹底擺脫有關製造業的種種陣痛,眼見越來越多中國製造企業步履維艱、危機四伏,中集也遇到了事業版圖中的一次與命運的較量。2008年,中集開始做海工平臺,由於做海工難度相當大,行業門檻也高,到現在,前後7年時間,中集虧損了30億。
去年開始,海工開始盈利,中集終於做成了。製造業又苦又累,常常有很多人不理解麥伯良為何仍在堅持,對此他只説了一句“因為我有我的認識,我有我的堅持。”而這份隱忍的信念,讓他得以觀察到目前高端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是中國最缺的一塊,也是必須加強的一塊領域。當意識到這個障礙後,麥伯良憑藉中集的實力和號召力,將這份艱巨的任務引導向了成功,這也應證了麥伯良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在踐行中集轉型升級的“三個標準”。這次逆勢的盈利,中集海工項目由此被視作是成功的里程碑,而麥伯良也談出了對界定項目第一階段成功與否的三大指標,即盈利、手持訂單不少於30億美金,市場認同、已交付平臺運營良好,客戶滿意。
據了解,中集的産業轉型升級從2002年就已經開始佈局,到現在,已經形成了製造+服務的産業生態體系,從100億成長到了接近700億。事實證明,中集的轉型升級是成功的。而“自強不息,挑戰極限”企業精神,也促使中集不斷追求自己産品的完美與極致,僅在新興産業紛紛崛起的深圳,就以製造業巨頭的身份獨樹一幟,通過資源整合,中集形成了製造與服務一體化、産業與金融一體化、國內與國際經營一體化的營運能力,而這恰恰是這個新時代背景下製造業所缺失的珍饈。
在外人看來,麥伯良對日益步履維艱的製造業抱有堅定不移的信念,“製造業乃國之根本”,在新興産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深圳,作為一家本土成長起來的跨國企業集團,就某種意義而言,麥伯良所倡導的一份精益與堅守,又何嘗不是當今製造業所應勢而發的一種自信,詮釋著一種對事業的信仰?
促産業融合 未來永遠在路上
“深圳是中集集團轉型升級的主戰場,我們正在配合深圳的海洋城市、國際化城市、灣區經濟、前海開發、海上絲綢之路等一些列重大戰略舉措實施,大力發展總部經濟。”2013年,深圳發佈《深圳生命健康産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文件,當中提及,將生命資訊、高端醫療、健康管理、照護康復、養生保健、健身休閒等六大領域列為未來生命健康産業發展的重點,在搶抓經濟發展、消費升級帶來的産業新機遇的同時,努力打造“全球重要的生命健康産業基地、國際領先的生命資訊服務中心、國內知名的新型醫療和養生休閒服務中心”。幾乎同時,中集對外宣佈將在深圳規劃一個生命健康城,消息一齣,讓許多人摸不著頭腦,“中集怎麼會開拓一個與自身産業不相關的領域呢?”然而,麥伯良卻認為,中集的戰略佈局始終與“深圳品質”的新理念不謀而合。
“生命健康産業也是深圳市重點發展的未來産業,我覺得在中國尤其深圳這樣的城市非常有條件,但我們不是自己做制藥,也不是自己開醫院,而是整合全球資源做這個事情。中集會整合全球生命健康領域最好的資源,一起去做。”作為行業領先企業之一,中集集團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然而轉型也必將帶動一大批相關産業和地區經濟發展,這一點與地方政府需求不謀而合。因此,這無疑是一次一石二鳥的舉措。
緊跟政策風雲的變換,不僅能讓自己看得更透徹,還能為自己找到一個良好的庇護,這是麥伯良的製造業王國仍舊生生不息的原因。去年9月,深圳市長許勤到訪中集總部,在國家提倡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海洋強國戰略之即,寄語中集要為深圳培育海洋産業、灣區經濟發揮更大作用。“把深圳打造成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基地”也由此成為中集的一大重任,而前海則是中集為“海洋戰略”助力的一塊試驗田。“如果中集能把海洋高端服務和海洋金融在前海與深圳市政府以及有關夥伴的合作下發展起來,不單單對中集,對整個海洋裝備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很大的。反過來,我們有製造業這個基礎也很重要,試想如果中國沒有造船廠,或者中集沒有製造業産業集群,只有金融手段,也是無法實現一站式服務。”
由此,中集拐進了一個促進産業融合的航向,利用自身最大的優勢和周邊資源——政策扶持和協會力量等,獲得一副更完整的視野。如今,中集的新形象——除了集裝箱之外,中集也已經成為中國領先的海洋工程製造商,迄今為止中國累計交付的12座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其中的9座由中集建造,而剛剛交付的全球最先進的深水鑽井平臺COSL4號,即將開赴南海為國家效力。此外,中集也不僅僅停留于建造物流車輛、工程車輛、登機橋了,在深圳本地,中集能源、化工及液態食品裝備板塊承建了大鵬的液化氣接收站。中集的模組化技術已經為歐洲、澳洲建造了多個酒店、公寓和野外營地,而這些建築在中國的工廠已經完成了80%的工作量。模組化建築也被英國媒體稱為,“有望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一場革命”。
“中集的轉型升級雖然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但仍然‘在路上’。”一份歷時35年的堅守,只為詮釋今日的深圳品質,在近些年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中集已然走上精益求精的道路。然而,麥伯良卻看到在中國製造業仍居具有巨大的技術提升空間,在産品技術和製造技術上,都可以利用自動化、資訊化的手段提升生産效率。同時,他也看到精益化管理對於製造企業來説具有多麼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他心中那幅理想藍圖的景象,就是整個行業都能像中集一樣,能夠在製造業基礎上疊加進設計、服務、金融,則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就更大。因此,麥伯良希望人們可以重新正視起製造行業,“製造業已經在轉型升級了,所以要對製造業有一個公平的對待。製造業本身就難,本身就苦,又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經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