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傳 承 的 力 量

  • 發佈時間:2015-01-26 09:33:45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楊蕾史玉成

  60載櫛風沐雨,一甲子春華秋實。

  60年前,1955年1月25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的前身國家計量局正式成立,開啟了中國計量科研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60年後的今天,2015年1月25日,中國計量院迎來自己60歲生日。

  從200平方米的四合院到幾十萬平方米的科研基地,從沒有等級的幾架天平到上萬台的先進設備,從連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尺寸都無法達到統一的計量標準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工程建設保駕護航,中國計量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式發展。

  作為中國計量院60年成長的見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國藩飽含深情地回憶:“我參與了昌平實驗基地的調研,親眼見證了一片荒地如何成長為眼前這個國際一流實驗基地。60年,計量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重溫歷史、展望未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新老交流的聚會,“計量”成了大家共同關注的事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尤政認為:“計量實力是一個強國的重要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萬立駿則用“重要性、複雜多樣性、科學嚴謹性”來概括計量科研;中國人民解放軍標準時間頻率中心教授韓春好則説:“沒有計量就沒有科學,沒有計量就沒有現代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葉聲華則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計量院需要進一步注重人才的培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周立偉則用兩句話表達了對中國計量院的衷心祝福:“傳承創新今日輝煌成豐碑、繼往開來明日豐碑更輝煌。”

  懷著對共和國計量事業的一片赤誠,懷著對計量科學發展的無限熱愛,中國計量院人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孜孜以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老一輩計量人曾經用棉被包裹著設備去國外校準,現在我們有了比世界最高水準還要高出10倍的測量水準,這足以讓我們自豪和驕傲。”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張鐘華的發言贏得大家一片掌聲;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初則感謝計量院營造的科研環境:“希望這些‘潤物細無聲’的東西能為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科研平臺。

  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點點滴滴的發展印跡,一個個塵封已久的老故事講述了讓人倍感溫馨的昔日時光。

  “正因為有了幾代計量院人前赴後繼、頑強堅守,計量科研事業才得到國家越來越多的重視,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曾在科技部工作多年的吳波爾對計量院充滿了感情。

  “我與計量院結緣正好50年,正好‘金婚’。”已退休的計量院老院長趙克功回顧了自己是如何從一名不懂計量的學生成長為一名“愛”上計量的計量人;國家標準物質研究中心原主任潘秀榮則自豪地回憶了當時中國標準物質研究的6個“第一”:“當外國專家對我們的比對結果豎起大拇指,説‘NO.1’時,那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刻……”

  60年的成長就是一部傳承的歷史,不僅是對計量歷史、計量技術的傳承,更是對計量文化的傳承。“我們傳承的不僅是計量科學技術,更是計量人的美好品德。”這是中國計量院院長方向心中“傳承”的含義。

  在青年專家吳金傑心中,計量的傳承是讓他倍感溫暖的力量。“老一輩計量工作者留下的計量基準檔案,共 14個盒子,那裏面有基準的建立歷史,研究報告、歷次復現的實驗數據、手繪的結果圖。那種一絲不茍的計量精神,讓我非常驚嘆。”

  60週年是一個新的起點,計量院未來的藍圖已經描繪,計量人正躊躇滿志。“我們迎來了化學計量科技的春天。我們要勇於擔當,在祖國發展的大舞臺上實現自我的價值,完成我們的使命。”剛剛獲得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計量院化學所所長李紅梅激動地説。

  一個甲子的風雨兼程、砥礪前行,幾代計量院人在共和國樹起了一座計量事業發展的豐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