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正深刻改變著深圳
- 發佈時間:2014-09-11 09:38:25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觀察
□ 楊貞晶本報記者傅江平
如果全國人民都被問及是什麼在改變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城市發展,那麼深圳市民的回答應該是最為深沉而動情的了。歷經了“深圳速度”到“深圳品質”的蛻變,深圳人無不從這座城市的每個日常生活細節中深刻地體會到,速度改變了中國,而品質改變了深圳,速度改變的是面貌,而品質改變的是內涵。
“不見天藍藍,只見灰濛濛”,曾幾何時,鵬城大地“霾”伏重重,眼看著如此一種“會呼吸的痛”,在深圳漸漸演變成“帶血的發展”,深圳政府激發了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反思,啟動了多項特別措施,包括機動車限行、減少出行、工業減排等。就在去年,深圳斥資1.3億元,使大氣環境品質取得突破性進展,今年上半年以來,空氣品質達到優良的天數合計佔總有效天數的94%,比上年同期上升兩個百分點,PM2.5濃度更是處於全國主要城市中的較低水準。“藍天白雲”已成為深圳鮮活的城市形象名片,網際網路、微信、微網志上,時不時都能看到深圳網友爭著“曬”自己用手機拍下的藍天白雲,而“大運藍”更是成為深圳家喻戶曉的流行詞。在深圳的全面深化改革中,綠色、民生、品質成為“熱詞”。在羅湖,每條河都有一個“河長”,對河道污染防控、水質改善、養護保潔等負全責,羅湖區委書記倪澤望是深圳河的“河長”;在大鵬,保護綠色比提高GDP更重要,核心是“保護優先、科學發展、精細管理、提升水準”,向綠色要生産力、要競爭力……
空氣品質改變了人們對深圳生活幸福指數的觀感,也折射出“品質”之於一座城市的價值非同尋常。眾所週知,深圳是一座生活節奏很快的城市,而各種交通設施就相當於這個大都市的大動脈,與全國各大城市一樣,“行車難,乘車難”一度成為所有深圳人如鯁在喉之痛。然而,近年來,在深圳的各大市政道路上,悄然立起一個醒目的標語牌——深圳品質,品質交通。如今,這句簡單的標語就如同一座里程碑,每天都見證著深圳繁忙而有序的交通狀況。為了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品質,深圳政府所做的並不僅是增加公交線路,還打開了一扇暢通民意的窗口。據了解,2012年9月,深圳市交委首次從市民角度,在全國率先發佈公共交通服務指數指標體系,以向社會發佈公交服務指數為契機,構建了“行業主管部門通報、公交企業整改落實、日常監管部門檢查、媒體跟進宣傳”的工作機制。就在去年,深圳市交委累計調查了覆蓋85%以上的公交線路、近50%的公交站點,重點改善了42條市民反映強烈的公交線路。
“過去那種片面追求速度和規模的發展模式本身已經難以為繼,深圳需要一種更有效益、更高品質的發展。”如果要為這句話舉一個貼切的例子,那就是目睹著深圳發展歷程的座座高樓。由“三天蓋一層樓”到“保質保量完成保障房建設”,已然步入改革開放而立之年的深圳,在去年的保障房建設成果中,共計新開工1.7萬套,竣工達2.21萬套,其中,政府直管、業主代管、企業託管的“三位一體”保障房社會化管理模式,不僅推動了深圳保障房建設又快又好地進行,更是對全國具有啟示意義。然而,在保障樓房品質安全方面,深圳更是以“鐵腕”的手段加以監督,在去年7月至今年6月期間,就針對保障房項目開展了4次品質專項檢查等整治行動,共下發監督檢查通知書7908份、責令整改通知書366份、不良行為記錄134宗、停工整改通知書48份等。這種“外柔內剛”的治理方式,受益的終究是深圳市民,“來深圳10多年了,現在終於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家,真是太開心了!”一位深受其惠的深圳人發出如此感慨。隨著保障房的相應政策出臺,這座以速度著稱的城市再也不以冰冷的城墻將人拒之門外,反而成為用高樓的銅墻鐵壁,給人提供遮風擋雨的溫暖之鄉。
(下轉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