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靠什麼走出困境

  • 發佈時間:2014-08-26 09:36:55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車國春秋

  □ 胡立彪

  最近微信朋友圈有一篇關於汽車的帖子,沒有標題,許多人都以“很火的文章,把所有車企都評了一遍”這樣一句評論為題轉發。依筆者之見,該文雖談得上犀利,在某些方面也頗有見地,但似嫌主觀,自身槽點並不比其對車企密集的吐槽少。尤其是,文章把自主品牌批了一溜夠,唯獨一汽紅旗、奔騰系列得到誇讚,讓人懷疑作者是一汽的託兒。

  鑼鼓聽聲兒,説話聽音兒。在批自主品牌的部分,作者基本上沒留什麼情面,話説得都挺狠,可仔細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批奇瑞,文章稱“奇瑞自己的官網都説其A3 CVT液力變矩器為日本原裝進口,供貨廠商是EXEDY;濕式離合器摩擦片為日本原裝進口,供貨廠商NSK;推式鋼帶的供應商為BOSCH旗下的VDT公司。這麼看來奇瑞不過就是個組裝廠。”

  事實上,不光奇瑞,自主品牌哪個不是組裝廠?如果造車沒有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再怎麼折騰其他經營策略,到頭來都是白搭。前些年中國汽車市場井噴的時候,只要是車就能賣出去,自主品牌在擴張的市場中搶到了一點份額,但現在不行了,中國汽車市場增長趨於飽和,消費者需求日益理性成熟,沒有技術的糊弄已經蒙不了多少人了。

  中汽協秘書長董揚最近發文,歷數了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表現不佳的9大原因,其中第一個原因“中國品牌底子薄”,直指技術落後。中國的汽車産業在技術開發上的總體水準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一方面引進技術,一方面自主開發不斷追趕,應該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差距依然十分明顯。別人在研究10年或20年後的技術,而我們只顧得上應對他們已經推出的技術,總體上落後一步。同樣,我們的零部件體系建設也明顯落後於外國企業,外國的零部件企業和整車企業同步開發,同步發展,給整車發展以支撐,而我們的自主品牌在這方面的差距更大。

  基於自主品牌車企技術水準的不濟,董揚曾斷言,預計未來幾年內,將會有超過半數的自主品牌消失。這話説得有點狠,但頗具警醒意味。所有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都當捫心一問:自己會不會成為不幸被言中的企業?雖然沒有哪個企業願意接受真的被言中的現實,但現實並不以願不願意為轉移,對於企業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現實的努力去改變那個不願意接受的現實。

  怎麼做呢?不要指望任何捷徑,也根本就沒有什麼捷徑,只有沉下心來扎紮實實搞研發。而沉下心來,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浮躁。自主品牌的浮躁隨處可見,比如,一個品牌還沒有做好,就開始想著開創幾個新品牌。每次車展自主車企都會爭先恐後地亮相自己的新品牌及新款車型,極力給人造成樣樣行、事事會且技術領先的印象。要知道,汽車市場有其規律性,企業發展是一個具有階段性的漸進過程。雖然某些發展階段可以被壓縮,但是不可以被跳過。而自主車企多有“沒學會爬就想著跑”的急進心態,表現在市場戰略上就是貪大求量。攤子倒是鋪開了,錢也曾賺了不少,可最基本的技術、性能、品質等需要紮實做好的工作卻被跳過去了。而當這個市場不再像以前那樣高速增長,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要有産品就可以賣的時候,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成色馬上就可以被檢驗出來。

  自主品牌汽車要想走出困境,倒是可以學學白色家電。經過數年打品質基礎,提技術實力,做品牌建設,一批有競爭力的自主品牌逐漸在市場站穩了腳跟,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不僅可以同外資品牌一較高下,在海外市場上也打開一片天地,成為了真正意義上做得好也賣得好的品牌。車鑒不遠,中國自主汽車品牌該好好反思一下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