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一項好制度促進一個産業健康發展

  • 發佈時間:2014-08-26 09:36:55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中國纖維檢驗局 張克才

  棉花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産品,棉花的生産、流通、加工和消費,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廣大棉農的利益息息相關,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我國年産棉量約650~700萬噸,年用棉量1000萬噸以上,年進口量約400萬噸,是世界第一大産棉國、用棉國和棉花進口國。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棉花工作,計劃經濟時期,棉花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由國家統購、統銷;棉花市場放開後,經營主體由一家壟斷變為多元主體,但棉花品質依然由政府進行嚴格監管。2001年,國務院通過專項立法確立了我國的棉花品質監督管理新體制,規定由專業纖檢機構獨立實施棉花品質公證檢驗,並代表國家行使棉花品質監控。本文從介紹棉花公證檢驗制度的建立、作用等方面,闡述一項好的國家工作制度的建立與促進相關産業健康發展的關係。

  一、我國棉花公證檢驗制度的建立發展

  (一)計劃經濟時期,公證檢驗制度缺失,棉花流通領域糾紛不斷,市場秩序混亂。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對棉花實行高度集中的統購統銷,國家每年制定生産、使用計劃,實行調撥供應,由供銷社嚴格按照計劃分配統一收購籽棉、加工皮棉,同時承擔棉花簽證檢驗任務,專業纖檢機構負責棉花品質監督檢驗。這種計劃經濟下的棉花品質檢驗體制在棉花資源長期短缺的情況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突出表現為簽證檢驗缺乏公正性。供銷社負責國家棉花購銷計劃的實施,參與棉花經營活動,同時又承擔棉花品質檢驗,收購(作為第二方)、銷售(作為第一方)的檢驗均由其完成,這種雙重職責屬性使其檢驗行為難以保證獨立與客觀。由於市場主體單一,專業纖檢機構進行的品質監督檢驗覆蓋面有限,供銷社在棉花流通中權力過於集中且缺乏有效的約束監管,加之長期計劃經濟形成的固化工作方式,收購時壓級壓價、銷售時抬級抬價的情況屢見不鮮,導致棉花流通中各類糾紛不斷,一方面影響了棉農、棉麻企業和紡織企業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産者或經營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不利於規範市場交易秩序,進行公平合理的競爭。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經濟發展帶動棉紡織出口創匯造成用棉量大幅增長,當時年均約500萬噸左右的棉花産量已經無法滿足國內用棉需求,棉花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國家宏觀調控的壓力與困難也隨之加大,亟需專業機構提供更為真實而科學的棉花品質與數量資訊作為決策的依據。而隨著棉花市場與價格的逐步放開,舊有檢驗體制的弊端愈加明顯,已日益成為産業發展的阻力與障礙,一度導致價格失控、市場秩序混亂、摻雜使假等惡性問題頻繁發作。因此,改革棉花品質檢驗體制、由專業檢驗機構進行棉花國家檢驗的呼聲日趨強烈。

  (二)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國家公證檢驗制度依法確立,棉花品質、數量的整體數據真實客觀,作用初顯。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解決原有棉花體制所固有的深層次矛盾,2001年,國務院頒布《棉花品質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建立棉花國家檢驗制度,賦予專業纖檢機構實施公證檢驗的主體地位。通過全面、統一的品質監控,廣泛收集全國棉花品質、數量資訊,為國家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提供數據支援。依據《條例》規定,在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初期,我國棉花品質檢驗體制包括棉花加工企業自行檢驗和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公證檢驗兩部分,即棉花加工企業自行檢驗並標注棉花品質等級,專業纖檢機構按照紡織企業的自願申報對經營性棉花實施到廠按批抽樣檢驗。對檢驗的方法與流程也進行了統一規定,制定以目測手扯等感官檢驗為主的通用標準,並通過監督抽驗、現場巡查等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公證檢驗工作程式和檢驗結果的公平公正。

  《條例》為專業纖檢機構依法實施國家檢驗設立了基本的框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促進棉花生産經營企業提高棉花品質,打擊摻雜使假,保障購銷雙方的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這一時期棉花品質檢驗體制的不適應性逐漸顯現,亟待進一步完善與細化。首先是由企業自行標注的品質標識,主要由供需關係決定,缺乏公信度和權威性,易引發品質爭議,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流通效率。二是感官檢驗缺乏科學性且容易産生糾紛,目測手扯主要依賴檢驗人員的經驗,購銷雙方難以對檢驗結果達成一致。三是現行公證檢驗模式存在局限性,不能做到包包檢驗,而且只對進入紡織廠後的棉花進行銷售後結算前的公證檢驗,普遍適用性低。

  (三)隨著市場經濟全面發展,棉花品質檢驗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公證檢驗方式更加科學先進,檢驗結果更加權威公正

  為適應市場交易的需要,建立科學性、普遍性、權威性的公證檢驗體制,2003年底,國務院批准了《棉花品質檢驗體制改革方案》,2004年起,我國開始推行棉花品質檢驗體制改革。將原有棉花流通市場中的到廠按批抽樣檢驗改為加工環節的逐包檢驗,對納入新體制企業加工的棉包由第三方專業纖維檢驗機構進行儀器化檢驗,構建同企業加工流程對接的規範化檢驗平臺和廣泛的資訊採集系統,倒逼企業升級加工設備,淘汰落後産能,加強內部品質監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檢驗工作成本支出由國家財政負擔,不增加棉花流通參與企業的任何經濟負擔,避免了購銷雙方的自檢投入,整合了我國棉花品質的檢驗資源,以小成本滿足了全國棉花品質、數量公證檢驗的大需求,充分發揮了政府對資源優化配置的管理職能,為及時、準確地評定我國棉花品質數量提供科學、權威、公正的數據支援。

  經過10餘年的發展,國家棉花公證檢驗制度體系已全面建立。按照國家對棉花加工産業的佈局規劃,中國纖維檢驗局組織各地各級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建設了覆蓋全國棉花主要産銷地的公證檢驗網路,截至目前共擁有儀器化公證檢驗實驗室近百家,總面積近6萬平方米,配備大容量快速棉纖維檢測設備(俗稱HVI設備)410余臺,制定了嚴格的公證檢驗工作程式和內部品質管理體系,全面實行實驗室及檢驗過程網路化實時監控與管理。培養了一支技術過硬、吃苦耐勞的專業纖維檢驗隊伍,年度公證檢驗能力和檢驗規模居世界首位。

  二、棉花公證檢驗為棉花産業健康發展提供推力

  10餘年來,隨著棉花公證檢驗制度的順利實施,在推動棉花産業健康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棉花公證檢驗制度有效配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

  棉花雖然已經放開價格和銷售、實行市場化競爭,但作為一項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國家多年來從未放鬆對棉花工作的重視,採取了多項政策穩定棉花生産、平衡市場供求。棉花公證檢驗作為一項國家檢驗制度,通過逐包檢驗及時掌握當年棉花的品質狀況,數據準確、權威,為相關職能部門調整棉花産業結構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基礎。在2003年和2008年國家收儲、2011~2013年連續3年的國家臨時收儲等重大調控政策中公證檢驗制度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主管部門在目標價格直補試點工作中,把全國棉花公證檢驗數量作為研究確定全國棉花總産量的主要依據。農業發展銀行與中國纖維檢驗局正在積極探索,將公證檢驗制度與專業倉儲制度相結合,作為防範棉花政策性信貸風險的有效工具。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公證檢驗制度已得到了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在國家宏觀調控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穩定市場秩序,推動棉花産業結構優化。

  第三方公證檢驗逐步取代企業自檢結果成為貿易結算的依據,是市場經濟發展、棉花産業逐步規範化的必然結果。棉花品質檢驗體制改革推行10餘年來,全國棉花加工企業由2003年有資質的8712家,到2014年納入新體制升級改造參與公證檢驗的共計2061家,企業淘汰率達到76%,小包型企業已經基本退出市場,增長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企業的個體競爭力大為增強,品質意識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公證檢驗制度與棉花品質監督檢查等行政手段相結合,有效維護了棉花供銷雙方的基本利益,遏制了摻雜摻假等違法行為,全國沒有出現大範圍或惡性的品質案件,棉花市場流通秩序進一步規範。同時,以棉花期貨和電子撮合為代表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迅速,公證檢驗結果作為其交易的結算依據,在保障交易公平、促進棉花現代市場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客觀評定棉花品質,促進棉花市場價格形成。

  價格是纖檢工作與經濟工作結合最為緊密的環節,纖檢工作中的標準、檢驗、品質同價格緊密聯繫,標準是依據、檢驗是手段、品質是基礎,三者都與棉花市場價格的形成密不可分。價格圍繞市場需求波動,供求關係左右價格變化,同時品質水準是價格形成的決定因素。實行儀器化公證檢驗以來,在同等市場需求條件下,經過公證檢驗的棉花售價總高於同類同等級棉花價格的5%以上。2013棉花年度開始,纖檢機構全面應用棉花新標準開展儀器化公證檢驗,顏色分級指標取代傳統的感官品級檢驗指標,纖檢機構對收購、加工、儲備、交易等全部環節、全部産量的棉花實施儀器化公證檢驗成為現實。全指標儀器化公證檢驗的全面推行,檢驗數據結果更加客觀、公正、有效,棉花市場價格混亂、貿易糾紛頻出的現象得到顯著改觀,棉花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棉花加工企業品質誠信體系建設有序推進。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工作在客觀評定棉花品質、促進棉花市場價格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作用,已得到棉花生産和加工業界的充分肯定。

  (四)降低行業檢驗成本,促進紡織企業提高生産精細化程度、增強紡織行業競爭力。

  公證檢驗制度使紡織企業不必進行檢驗設備、檢驗人員和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即可獲得及時、準確、權威的逐包檢驗結果,為紡織企業挑選購買紡織原料、使用公證檢驗數據進行配棉、實現精細化生産奠定了數據基礎。實踐表明,紡織企業應用公證檢驗數據進行配棉的生産過程使産品品質更穩定、配棉效率更高、倉庫管理全面電子化、原棉檢測成本大為降低。公證檢驗制度為企業開拓市場、獲取客戶認可、增加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援。

  三、對於如何建立一項好制度的幾點思考

  (一)制度的設計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棉花品質檢驗的發展歷程表明,有什麼樣的棉花流通體制就應有什麼樣的棉花檢驗體制與之相適應。從最初的無法可依、委託執法發展到現在形成以《條例》及配套規章為依據的纖維行政執法體系;從“協商檢驗”、“有爭議檢驗”,發展到現在依法全面實施國家纖維公證檢驗制度;從目測手扯的傳統檢驗方式,發展到現在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實驗室和與國際接軌的檢測設備、檢測方法的先進科學的纖維檢測體系。棉花的檢驗方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當前,讓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體,在棉花産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棉花從生産、收購、加工到流通、倉儲、使用,創造一個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的擇優配置,是促進棉花産業發展步入良性軌道的客觀需要。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纖檢機構代表國家實施公證檢驗的監管職責不應放鬆,服務政府決策和支援産業健康發展的舉措將更進一步細化。

  (二)制度的建立必須立足於國事民情。

  我國的棉花品質檢驗體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經驗,但我國的棉花生産跟美國有明顯區別:美國的棉農同時也是加工者,籽棉品種少且不作為商品流通;而我國的棉花生産區域性明顯,小農分散種植、規模小、品種雜、品質差異大、籽棉流通性強,加之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實行的時間較短,市場信用體系還未能發揮應有的約束作用,從業者誠信理念差,品質意識淡薄,自律性不強,容易在貿易流通中産生各種品質隱患和問題,造成棉花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國的棉花檢驗體制改革不僅僅是在加工、檢驗環節吸收國際先進經驗進行技術和管理模式的變革,更要在棉花生産、專業倉儲、物流、貿易結算、紡織應用等方面進行全面的體系設計和構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作用,創造一個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保持政府監管職責不放鬆,使棉花産業鏈始終處於一個全面的、統一的、完善的、符合我國國事民情的制度之下,從而保護我國棉花資源,促使棉花産業健康、有序發展。

  (三)制度的關鍵是嚴格品質管理,保證檢驗公信力。

  保障棉花公證檢驗制度有效運作,必然要求相關的工作程式和規範要求得到切實的執行,因此,建立完善的約束機制、嚴格內部工作品質管理是確保公證檢驗制度能夠發揮作用的關鍵。要不斷完善內部約束監管機制,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水準;要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完善檢測方法和流程細節,規範實驗室品質控製程序,將人為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降至最低;要保證檢驗工作和監督工作的公開透明,做到資訊公開、考核公開、獎懲公開,並接受各方監督。通過嚴格工作品質管理提升檢驗的公信力,才能確保制度的權威性。公信力是公證檢驗制度的生命力,公證檢驗的公信力就是體現在客觀、公正、及時,體現在檢驗數據真實可靠、執行程式不折不扣,體現在公證檢驗作用的發揮,實質上是工作品質和工作有效性。如果喪失了檢驗結果的公正性,必將嚴重損害公證檢驗的公信力。

  (四)制度的作用是通過提升纖維産品品質,最終提升纖維産業整體品質素質和品質誠信意識。

  棉花公證檢驗制度建立實施的十幾年來,公證檢驗數量實現穩步增長,工作品質不斷提高,工作作用顯著增強,社會影響日益深入,充分體現出控制纖維品質、規範市場秩序、促進以質論價、維護公平交易、服務宏觀調控等方面作用。但也必須看到,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纖維品質的隱患還在局部長期存在,企業的品質意識還有待提高,確保品質穩定的長效工作機制還沒有從根本上構建起來。公證檢驗制度還應進一步完善,公證檢驗工作的作用還應進一步發揮。必須從確保纖維産品品質安全、促進纖維産業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這個根本出發,通過我們不懈努力,使纖維生産加工企業不斷增強品質意識,有效提升品質保證能力,嚴格落實産品品質責任,顯著提高品質管理水準,進而增強纖維及纖維製品的競爭力,促進提高纖維産業整體品質素質,實現纖維産業經濟平穩、快速和科學發展。實現這樣的工作作用,增強企業的品質意識,落實企業作為品質第一責任人的要求是關鍵,也是産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通過一項制度的長期有效實施,在棉花業界達成共識、形成一種習慣,培育一種高尚的職業操守,形成一種重品質、講信譽的風尚,才能真正起到促進一個産業健康永續發展的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