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東”方“旭”日升

  • 發佈時間:2014-08-25 09:38:44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王 越

  在自動化生産線車間裏,石英砂等十幾種原料進入窯爐後,經過15道工序就變成了一片片厚度僅為0.4毫米至0.5毫米的玻璃基板。這是位於東旭集團旗下的石家莊旭新公司的國內首條液晶玻璃基板環保生産線。這條生産線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開發出了不含砷的綠色産品。

  0.5毫米,大概相當於5張普通A4紙疊起來的厚度。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小數字中蘊含的意義卻非比尋常。隨著玻璃基板生産線的投産,東旭集團成為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液晶玻璃基板和電漿玻璃基板生産全套技術解決方案的企業。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機械製造廠起步,東旭集團發展成為集光電顯示、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綠色建材、節能照明等産業製造于一體的行業領頭羊。憑的是什麼?在東旭集團“掌門人”李兆廷的成功秘訣裏,一個非常重要的“武器”就是品質。

  憑藉自身在品質管理方面的創新表現,東旭集團榮獲了2013年度“河北省政府品質獎”,這是全國光電顯示企業首次獲此殊榮。

  從一家曾經缺技術、少設備的民營企業,到如今已經成為國內液晶玻璃基板的先行者、行業的領導者,東旭集團書寫了自身發展的新篇章,打響了“中國製造”的品牌影響力。回顧東旭集團的發展歷程,品質始終貫穿其中,成為其市場決勝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僅實現了對國外技術壟斷的突破,也讓中國製造的液晶玻璃基板品質媲美世界一流産品,成為“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轉向中國品質、中國産品轉向中國品牌”這“三個轉變”的探索範本。

  領導“重”質

  見到李兆廷的時候,他看起來很疲憊,也許這是他的常態,因為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中帶領企業前行絕非易事。

  他的企業生産的産品與尋常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電視、電腦、平板、手機都離不開兩個關鍵部件,一是作為螢幕基本部件的液晶玻璃基板,二是製作觸摸屏用的玻璃蓋板。李兆廷已經率領團隊打破了液晶玻璃基板的國際壟斷,現在正向毛利率較高的玻璃蓋板市場進軍。

  東旭集團1997年在河北省石家莊成立。近10年來,東旭集團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東旭集團先後投資200多億元,在鄭州、石家莊、成都、營口、蕪湖等地投産和建設20多條液晶玻璃基板生産線,初步形成了以鄭州旭飛為代表的國內玻璃基板五代線産業集群和以蕪湖東旭為代表的國內液晶玻璃基板六代線産業集群。

  進入這個市場更為不易,因為全球只有美國、日本的少數幾家企業掌握核心技術,但李兆廷有自己的信心。信心的源泉,一方面在於東旭集團對關鍵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源於他對東旭集團的産品品質,非常放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輛列車如此,一家企業的發展更是如此。不僅企業的戰略、市場、形象等多個方面,會打上企業負責人的烙印,就是一個企業的品質管理水準如何,同樣與企業負責人密切相關。要知道,無論是風行全球的品質管理聖典ISO9000標準,還是政府品質獎評選的主要依據“卓越績效評價準則”,都把“領導”這一項作為重要的評分依據和管理內容。

  對於東旭集團來説,能夠在品質上創造佳績,一個重要原因,與整個集團領導對品質的重視息息相關。這個國內第一家液晶玻璃基板生産企業,正是在董事長李兆廷的帶領下,以過人的膽識和對品質執著的追求,書寫著中國民族光電産業的偉大奇跡。

  1997年,李兆廷創辦東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走上了充滿挑戰的創業之路。從機械製造起家,李兆廷憑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市場判斷能力,在彩色顯像管(CRT)彩色玻殼生産設備領域迅速實現突破,産品市場份額很快就佔據了國內50%。初戰告捷,李兆廷順利積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實現了從國企高管到民營企業家的華麗轉身。

  李兆廷深知,品質是企業的生命,企業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要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提高産品技術含量和品質水準。沒有創新的企業多半都是短命的。於是,李兆廷再一次選擇轉型,從機械製造型企業轉向自主創新型企業。這一次,他選擇了當時在國內方興未艾的液晶玻璃基板産業。正是這一次充滿挑戰的選擇,讓東旭走上了一條迅速壯大的産業大道。

  長期以來,液晶玻璃基板生産被國外企業控制,單單美國康寧就佔據國際市場50%多的份額,日本的旭硝子、電氣硝子和安瀚視特又佔據了40%多,國內只有東旭集團和彩虹集團兩家企業能夠生産液晶玻璃基板,其産品銷量也只佔全球份額的3%左右。

  眾所週知,一個行業如果被某個或幾個企業所壟斷,其産品價格必然居高不下,最終還是消費者為其高額的壟斷利潤買單。因此,自己生産液晶玻璃基板就成了降低國內液晶産品價格的關鍵。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要想自己生産液晶玻璃基板,李兆廷幾乎得從零開始,面對困難,他沒有放棄,以做民族光電産業的帶頭人為志向的李兆廷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一個個技術難關被攻破、一件件樣品開始下線,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

  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李兆廷認識到品質的重要性,因為如果僅僅是打破國外的壟斷,生産出中國製造的液晶玻璃基板的話,只能算是及格,如果中國製造的液晶玻璃基板品質與國外産品無法相提並論的話,市場仍然很難打開,只有提供物美質優的産品才算完美。

  有了“當家人”對品質的嚴格要求,東旭集團開始一路乘風破浪。目前,東旭集團已經完全掌握了6代及以下規格液晶玻璃基板的生産工藝,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産品品質水準也得到了全球市場的認可。

  創新“提”質

  2014年新年伊始,已經進入“舞象之年”的東旭集團收到了一份新年大禮——經國家科技部、環境保護部、商務部和質檢總局四部委聯合評審,東旭集團有限公司的TFT-LCD玻璃基板成套設備生産線通過了國家戰略性創新産品認定。

  國家對戰略性創新産品認定有著嚴格的程式和條件,2013年度全國只有33個項目獲此殊榮。東旭集團能夠獲此殊榮,正是對其多年來一直堅持技術創新的肯定,標誌著東旭集團具備了産品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為企業今後的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産品技術支撐。

  在東旭集團總裁李青看來,東旭集團能夠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成長為今天的行業領軍企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自主創新。

  東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主要從事彩色顯像管(CRT)電子玻璃生産線的研發和製造。那時,液晶平板螢幕還未流行,CRT螢幕依然穩穩佔據主流市場。2003年後,整個産業的風向發生了變化,美日韓等在螢幕領域處於前列的國家正逐漸從傳統CRT彩電轉向平板電視的研發。把握了這一市場方向,東旭集團從2004年開始也正式投入到了液晶玻璃基板的研發中。

  “這是個點石成金的行業,用石英砂來生産液晶玻璃基板,毛利率高達40%以上。”東旭集團副總裁王建強表示,液晶玻璃基板製造技術要求高,産品工藝複雜,資金投入大,在整個平板顯示産業鏈中處於微笑曲線的頂端,生産企業屈指可數。

  液晶玻璃基板對尺寸、外觀、性能方面的要求十分嚴格,幾乎是零缺陷標準,因此這對原材料的選用、設備的精度、操作的精細化、工藝的控制、環境的要求等都非常苛刻。長期以來,液晶玻璃基板生産被國外極少數幾家企業控制,在技術被國外嚴密封鎖的情況下,沒有技術、沒有設備,缺乏材料、缺乏經驗,國內自主研發液晶玻璃基板,一直被認為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據了解,液晶玻璃基板生産主要採用溢流法生産工藝,其特點是非常適合玻璃做薄。“僅建一條5代基板生産線的投資就要八九億元,但是後來者在全球範圍內出再多的錢也別想買到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王建強説。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無論面臨多少困難,都必須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李兆廷正是帶著實現玻璃基板“中國造”的夢想,帶領技術攻關團隊,經過反覆的研發與調試,終於研製成了溢流磚,解決了玻璃基板成型過程中的一大技術難點,逐步掌握了超薄平板顯示玻璃配方、熔解、成型、切割、傳輸、檢驗、貼膜包裝等關鍵生産工藝技術。

  技術壁壘攻克了,但是創新的步伐卻並未因此停止。技術創新為東旭參與國際競爭打開了一扇窗,東旭人則自覺地選擇了繼續加大創新投入力度,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按照東旭集團的內部規定,各子公司按照不低於本單位預計年營業收入總額的7%,安排本年度自主創新經費預算,並納入本單位全面預算管理。數據顯示,近3年,集團累計投入4.6億元,每年的研發投入佔當年營業收入的比例均超過7%,高於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企業平均6.74%的水準。

  “堅持自主創新,完善技術體系,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才能不斷提升。”李青説,東旭計劃投資75億元在石家莊高新區建設“東旭石家莊高科技産業園”,進一步做大做強液晶玻璃基板和高端裝備製造等産業。産業園建成後,將實現年銷售收入100億元,實現年利稅20億元。

  東旭集團在自主創新領域內所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認可,在“創新中國——中國企業創新論壇2012年年會”上,東旭集團榮獲了“2012年度中國最佳自主創新企業”獎。今年4月16日,中國生産力學會創新推進委員會在京召開2014全國企業創新(東旭集團)現場會,授予東旭集團“全國企業創新示範基地”稱號。

  更重要的是,這些産品全部採用東旭集團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玻璃基板産品品質達到國際同行先進水準,良品率穩定在80%以上,得到國內外主流面板企業市場準入認可,産品供不應求。記者在旭新公司的實驗室裏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上百位技術專家負責對産品技術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或者實踐自己的創新想法。數據顯示,旭新每年研發技術投入佔到總投入的10%以上。而在整個集團的1萬餘名員工中,技術人員更是佔到4500多人,其中包括30余名博士,50余名教授級高工和200余名行業頂級專家。依託強大的人才力量,東旭已累積600多項發明和應用專利成果,專利申請保持每年30%的增長速度。時至今日,這些專利技術已成為集團創新發展的巨大優勢。

  管理“控”質

  在密閉的自動化生産線上,一雙“機械手”靈巧地為兩張“像紙一樣薄”的液晶玻璃基板加上間隔紙,然後打包進入檢驗程式……看著這樣的生産場景,轉戰新生産線的“寶石股份”老員工孟強無比感慨:“如今我們‘寶石’可真是脫胎換骨、舊貌換新顏了!”

  成立於1992年、上市于1996年的石家莊寶石電子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中國唯一一家全球供貨的生産彩色顯像管玻殼用素管的企業,積累了豐富的電子玻璃生産經驗。由於彩色顯像管(CRT)電視逐步被液晶電視取代,CRT行業全面萎縮,“寶石股份”的經營也隨之陷入困境。2010年,伴隨著東旭集團成功重組改制寶石集團,“寶石股份”也獲得重組轉型的新機遇,主營業務開始大舉進軍液晶玻璃基板等新興産業。

  走進現代的生産車間,透過參觀通道明亮的玻璃視窗,記者看到一張張已經按客戶要求被切割成1300×1100mm液晶玻璃基板在傳送帶上“列隊而行”,不時由靈巧的機械手進行裁剪、研磨、導角、清洗、包裝等操作。“進入檢驗程式後也都是電腦檢驗,過去我們都是人工檢驗,還得搬來扛去的,很辛苦,現在生産線更先進了,我們工作起來也更輕鬆、高效了!”從事多年檢驗工作的“寶石股份”老員工孟強,2011年“轉戰”旭新公司,對生産線“升級換代”有著切身感受。

  無獨有偶。打造光電顯示産業基地的成都,在奠定中小尺寸TFT-LCD生産核心城市地位的同時,卻一直有一個“心病”:在光電顯示産業鏈上缺少“面子”:沒有液晶玻璃基板生産企業。“面子”問題的背後,反映的是産業鏈中關鍵部分的缺失。東旭集團參與投資建設的成都中光電的投産,不僅解決了“面子”問題進一步了完善成都光電顯示産業鏈,而其關於一個“小數點”的故事,更是傳為佳話。

  原來成都中光電投資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把玻璃基板的厚度從0.5mm(毫米)提高到了0.4mm,並立即衝擊0.3mm,這個一個“小數點”的變化,可是一大進步。“玻璃基板最難的是做大和做薄,而越薄越難生産。比如0.7mm和0.5mm,看起來只差了0.2mm,可厚度已經差了40%,這帶來的效應是:整個從成型到退火、定型的工藝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成都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衝説。

  張衝舉例表示,從0.5mm到0.4mm,這0.1毫米對企業也許只是一小步,對於行業發展卻是一大步。“移動終端設備始終要求輕量化,而要完成這0.1毫米的進步,需要我們在生産工藝中精密控制上千個數據參數:電加熱、電系統、風系統控制的溫度場要精確到0.5℃,生産中的拉引速度、設備操控的精密度、環境系統的潔凈度、甚至切割刀的壓力都有細緻要求,比如切割壓力大了,玻璃就壓碎了,壓力小了又切不斷,出現裂片、掉角等問題……”談起技術創新與品質保障,張衝有説不完的話。

  無論是現代化的工廠車間,還是一個“小數點”的提升,其背後的保障體系,正是張衝所説的“品質管理體系”。“為保證産品品質、員工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東旭通過實施品質、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三大體系,將品質、環保、安全、節能工作納入日常管理,定期接受內外部審核,不斷強化和提升品質、安全和環保意識。”李青説,東旭將産品品質放在第一位的同時,堅持走清潔生産、綠色發展之路,嚴格貫徹國家的《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産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環境因素和危險源進行預防和控制,實現了環保和職業健康安全目標。

  正是通過推行ISO9000、ISO/TS16949品質管理體系、卓越績效等先進的品質管理體系和方法,東旭集團生産的産品先後通過了美國、歐盟等多個國家的認證,産品遠銷世界。與此同時,東旭還成功參與國標、行標的制定,為全行業的品質提升做出了貢獻。

  品牌“升”質

  7月17日,工信部在2014年全國電子資訊行業座談會暨第28屆中國電子資訊百強企業發佈會上揭曉了2014年中國電子資訊百強企業名單,東旭集團首次上榜,位居第64名,展現了其品牌價值。

  産品研發、品質管理和人才創新,是企業的品牌價值背後的支撐和保障,在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産品品質完成對國外頂尖産品的“逆襲”之後,東旭集團開始了走品牌發展之路。

  如果説液晶玻璃基板製造是東旭目前的核心産業,那麼節能照明、綠色建材、裝備製造等産業就是東旭事業又一有力的助推器。

  以裝備製造産業為例,該産業是東旭集團最早發展的産業,也是支援集團其他産業發展的基石。目前東旭已經能夠生産出全套液晶玻璃基板生産線和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産線,有效地配合服務了東旭整個光電顯示産業的生産佈局需要。其中,液晶玻璃基板成套設備生産線榮獲2012年中國僑界(創新成果)貢獻獎。

  天府之城成都市,佈局有東旭太陽能産業旗艦企業旭雙公司。目前,旭雙公司所生産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已實現規模化市場應用,産品應用於電站、光伏幕墻等諸多領域。旭雙公司相繼開發了加強型BIPV組件、中空光伏組件、透光薄膜電池、單玻型産品、柔性薄膜電池等系列産品,擴大産品類型;並成功開發承建了太陽能充電車棚、太陽能廣告牌、光伏灌溉系統等多种太陽能電池新應用系統,拓展了産品銷路。

  節能照明領域,東旭寶石照明也做出了示範,其生産的各類型環保節能燈廣泛應用於工礦、廠房、道路、隧道等照明領域。在成都,東旭節能公司建設的100萬套無極燈項目也已經投入市場並取得國內外客戶廣泛認可,這無疑又為東旭集團節能照明産業增添了新的砝碼。

  “創新驅動和以質取勝是推動東旭集團轉型發展的不二法寶,是推動東旭集團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和突破的重要驅動力。”回首近20年的發展歷程,李兆廷堅信這樣的法則,他表示要以“産業報國”的理念,按照“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轉向中國品質、中國産品轉向中國品牌”的“三個轉變”目標,將東旭做成國際一流品牌。

  河北省政府品質獎評審組 專家點評(摘錄)

  ◆戰略

  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長為主任的戰略委員會,下設戰略管理辦公室,制定了《戰略規劃管理規定》,規範戰略制定流程,邀請中國電子玻璃學會、新能源商會、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與論證戰略方案。制定了光電顯示産業、光伏産業、裝備産業、綠色建材、綠色照明等各産業規劃。

  ◆過程管理

  公司依據PDCA迴圈和過程的系統方法,從滿足顧客和各相關方要求出發,結合集團自身發展特點,識別確定了産品開發過程、生産過程、原材料採購過程、項目管理過程、品質檢驗過程、市場行銷過程、人力資源管理過程、財務管理過程、資訊和知識管理過程、設施設備管理過程、環保安全管理11個過程並識別了關鍵過程。依據利益相關方要求確定了關鍵過程的要求,確定了關鍵過程主要要求及關鍵績效指標體系。

  公司把過程管理的成熟經驗和成功實踐有效結合併納入標準進行固化,獨立起草完成了8項國家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

  ◆測量、分析與改進

  集團公司有以關鍵績效指標為主體的績效管理,以公司部門和子公司為單位,實施績效測量,進一步分解到崗位。集團公司每月進行指標對比分析,結合當月工作實際予以微調,子公司針對關鍵績效指標開展標桿對比,運用統計方法分析績效狀況,通過各種會議、公司OA系統、經營管理或經濟運作分析等形式開展績效評價,溝通評價結果,確定改進方向和優先次序,促進公司整體績效提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