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環境爭議如何走出“鄰避困境”

  • 發佈時間:2014-08-22 08:35:07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境爭議如何

  走出“鄰避困境”

  □ 姜辰蓉 李樹峰 劉 瀟

  中國的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不斷興建的種種基礎設施正在加速這一進程,但在不少城市,一些民生工程卻引發了居民的憂慮質疑,甚至遭到阻撓和抵制。

  在陜西省西安市,一處地鐵變電站的建設日前因遭到周邊居民的反對而被迫停工,使得這條原本定於2015年通車的地鐵三號線,將有可能被迫延期。居民們憂慮的是,變電站不僅侵佔了附近的綠地,而且造成電磁污染。

  西安地鐵建設指揮辦公室在官方網站上發出聲明,稱變電站建設符合標準,不會造成電磁污染,同時採取地下建設,不會侵佔綠地,影響居民活動,但卻難以得到居民的信任。

  在變電站的選址施工現場,一塊不大的街邊綠地被圍擋遮去了部分面積,裏面的黃土堆也已被遮蓋,圍擋緊挨著一個居民小區的柵欄。

  “我們不是不講道理,也不想耽誤建設工期。變電站選址時沒有人來徵求居民的意見,這讓我們很難接受。”附近小區的一位居民周師傅表示,“直到施工方砍樹、立圍擋、運材料,我們才知道這裡要修地鐵變電站。”

  今年4月,廣東省化州市的一處殯儀館建設也受到當地居民的阻撓反對,使得這一公益項目被迫停止建設。居民反對殯儀館的一個原因,同樣是“事前不知情”。

  專家表示,類似的現象不止出現在西安、化州,在很多地方,民生工程都會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對,而這種現象與中國城市的加速發展密不可分。在中國一些地方,屬於公益、民生的雨污分流工程、垃圾焚燒項目,甚至管道鋪設等市政工程,都會遭到居民的“嫌棄”。

  陜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張燕指出,之所以出現類似問題,首先是決策過程存在問題,往往地方政府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決策時,卻沒有形成徵求居民和專家意見的習慣。這和計劃經濟時代,自上而下的慣性思維有關。

  專家指出,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各地不斷開工的民生工程還有待轉型成民心工程,這需要細節的完善,把項目的合理性與過程的完美性結合起來。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在於事前的動態溝通。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何艷玲認為,政府項目投建中,應該建立“誰受益誰補償、誰影響誰受償”的一整套談判及利益補償和平衡機制,促成動態協商的達成,並可能提出創新方案,進而促進鄰避衝突的解決。

  專家表示,突破“鄰避困境”,需要的是更為坦誠的氛圍,做好充分的事前動態溝通。張燕説,地方政府首先需要改進決策過程,在決策時充分利用聽證會等方式,聽取利益相關的老百姓的意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