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導彈人生寫忠誠:追記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院士(2)

  • 發佈時間:2014-10-20 09:19:09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巾坷

  時代先鋒:

  “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一點貢獻” 不枉一生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2012年2月10日)

  在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歷程中,無數功臣,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默默奉獻了一輩子。今天的時代先鋒,我們來認識一位已經逝去的老人:我國導彈事業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

  北京永定路的一個小樓裏,是黃緯祿生前的家。墻上的挂鐘記錄著時間的流逝,而關於黃老的故事,卻記錄進了歷史。

  1960年,我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1964年,自行研製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發射成功;1966年,首次原子彈、導彈兩彈合一試射圓滿完成。

  這些成就讓世界不敢再輕視年輕的新中國。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成就背後,有一個名字功不可沒,那就是:時任導彈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的黃緯祿。

  作為40年代從英國留學歸來的高技術人才,黃緯祿很清楚:祖國仍然面臨著核威脅。因為這些都是液體導彈,準備時間長且機動隱蔽性差,我國急需一種更先進的固體戰略導彈。

  於是黃緯祿和同事們一起,熱火朝天地投入了固體戰略導彈研究,但很快一場政治風暴來臨,學術權威黃緯祿“靠邊站”了。

  (同期)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黃緯祿(生前採訪):那時候雖然靠邊站,但是我還是希望在這個導彈的事業當中發揮一點作用。大家在做試驗工作的時候,我就在那個地方給大家倒倒茶、送送水,有的時候看到他們有什麼問題,我考慮到了我就提出我的建議同看法。

  靠邊站,仍然堅守著對導彈事業的熱愛。1970年,黃緯祿終於迎來事業上的又一個春天: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型潛地固體導彈"巨浪一號"的總設計師。可以説這是一次“臨危受命”,因為固體導彈的研製實在太難了:它和之前的液體導彈完全是不同的技術途徑。

  (同期)

  黃緯祿的同事、巨浪一號副總設計師 侯世明:那麼從導彈的構成和它的設計、生産、試驗,都是兩個(不同的任務)。如果要説借鑒,就是有限的一些雜誌,一些學術文章什麼的看看。

  白手起家,自主突破,黃緯祿統籌全國100多家參研單位,一埋頭就是十幾年的科研攻關。1982年,潛地固體導彈終於進入了試驗發射階段,檢驗成果的時刻來了,但是第一次實射,卻失敗了!

  (同期)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黃緯祿(生前採訪):茶不思、飯不想、坐不安、睡不寧。

  經過六天煎熬,終於查明瞭失敗的原因並採取了措施,但第二發導彈打不打?什麼時候打?大家的壓力都很大。這時候,作為總設計師的黃緯祿鎮定地做出了決定:可以發射!

  巨浪一號潛地導彈的成功,使中國具有了第二次核打擊能力,使我國在世界上做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莊嚴承諾,有了足夠的底氣!

  黃老的一生,和我國的巨浪、東風、長征等系列的10個重大型號的導彈及火箭研製緊密相連。而他也在統籌協調中,為我國大型複雜系統工程管理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協作原則。

  (同期)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許達哲:“四共同”的原則,也就是“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我們至今也是按照這四個共同來推動我國航太工程的建設。

  到了晚年,黃緯祿開始寫作,把他畢生的研究給年輕人留下重要的學習參考。

  在他90歲的時候,《彈道導彈總體與控制入門》出版。2011年11月,在即將迎來95歲生日的時候,黃老離開了大家。

  老人走得很安詳,因為對於自己的人生,他早就有了這樣的總結。

  (同期)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黃緯祿(生前採訪):對這個國家做了一點貢獻,那麼對自己也不枉過這一生。

  本台短評:

  留學歸來研發導彈,身處逆境不離導彈,90多歲高齡還在牽掛導彈。中國之所以能在那麼薄的家底子上創造那麼多國防科技奇跡,就是因為有一批黃緯祿這樣一生胸無雜念、舍了身家性命也要幹出名堂的科學家和開拓者。科技創新需要高智商,更需要這種個人得失拋在腦後、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堅定信念。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