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15日訊(記者 張紫祎)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11日在北京閉幕。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新質生産力”成為貫穿會期的一大“熱詞”。
(中國網財經 段思琦 攝)
源泉是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時,提到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這是“新質生産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凸顯了中央對産業建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
“新質生産力”一詞自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此後便成為各界討論的高頻詞。概括的説,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余淼傑在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表示,新質生産力的源泉來自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方面的創新,目標是提升全要素生産率。
“關鍵在質優,以新促質、以新提質是它的核心。” 余淼傑説,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是具有代表性的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比如低空經濟、人工智慧、生物制藥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史浩飛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在他看來,只有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才能真正轉換為新質生産力。而在這個過程中,不止要靠科研人員的“百米跑衝刺”,更重要的是整個産業鏈上下游的合作“接力跑”。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説。
他表示,隨著全球加速邁向碳中和時代,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逐漸顯現。我國製造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擔負著重要責任。要加速推動我國製造業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綠色”競爭力。
人才培養必不可少
發展新質生産力,最終要靠人才。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此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通過教育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他認為,要在不同學段中實現全過程的人才培養。從打牢基礎做起,通過在基礎教育中推進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加強基礎教育階段與高等教育階段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構建學段銜接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體系。
“在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中,我們將推動高校分類特色發展,建立分類評價機制。”懷進鵬説,鼓勵高校各展其優勢特色,發揮其人才培養的優勢,對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圍繞國家經濟社會急需的人才,在基礎研究、工程技術等方面加強人才培養。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要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等發展急需,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增強技能潛力和匹配度,促進提升全要素生産率。
“比如,我們將組織開展數字技術技能人才培育,在智慧製造、大數據、區塊鏈、積體電路等領域,夯實人才基礎。”王曉萍説。
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認為,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我國傳統産業的競爭力,也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夯實了基礎、注入了動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陰和俊表示,要加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的特色優勢,建設協同高效的戰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強國建設的國家隊。
各地要因地制宜
作為今年的“C位”熱詞,新質生産力也成為代表團討論的重要話題。
發展新質生産力,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圍繞這一重要論述,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信長星近日在江蘇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表示:“發展新質生産力,‘因地制宜’是重大要求。”江蘇將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統籌做好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兩篇大文章。
他進一步指出,圍繞科技創新要重視“從0到1”的科學發現,著力推動“從1到100”特別是“從1到10”的突破和轉化應用。産業創新方面,要鞏固傳統産業領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積極佈局建設未來産業。
“我們將推動全省各地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和科研條件,堅決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或者搞一種模式。”信長星説。
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夏林茂在北京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表示,要向科技創新、新質生産力、改革開放要高品質發展。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做強數字經濟,加快培育人工智慧、高級別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等數字新産業;壯大高精尖産業,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開闢未來産業新賽道。
在四川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代表團團長王曉暉表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提出具有特殊的大背景大邏輯,反映了我國發展由“量”的積累轉向“質”的突破的客觀要求,順應了“兩個大局”和高品質發展的新要求。
“發展新質生産力,四川不但有責任,而且有條件、有行動、有舉措。”王曉暉説,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聚力推進。一手抓技術革命性突破,一手抓産學研用深度融合,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從樣品到産品、從“書架”到“貨架”,努力形成更多現實生産力。紮實推進産業創新,持續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發展壯大新興産業,超前佈局建設未來産業,加快構建富有四川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段思琦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