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4月21日訊(記者 段思琦)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在海南博鰲如期舉行。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時表示,構建符合碳中和目標要求的綠色金融體系,保證社會資本充分參與低碳、零碳建設。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接受記者採訪 中國網財經記者攝
2021年12月,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發佈的《碳中和願景下的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報告顯示,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國在未來三十年內的累計綠色低碳投資需求將達487萬億(2018年不變價)。
“如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私募股權投資、綠色企業上市融資、綠色保險、綠色金融科技、碳核算、碳交易和碳衍生工具等。”馬駿表示,這就是機遇的大小,對於銀行、保險、股權投資等等金融機構來講都要抓住這個機遇,否則最大的業務成長空間就失去了。
“而從挑戰來講,除了物理風險外,轉型風險就是巨大的挑戰。”馬駿如是説,絕大部分的高碳企業不知道怎麼轉型,有很多中小型的鋼鐵、煤炭、電力、水泥、石化等等企業。如果不知道怎麼轉型,而且金融體系又不提供資金,企業就會出現轉型失敗的情況,會導致業務萎縮、倒閉、失業,也會出現對銀行體系的壞賬等,以至演化為金融風險。
馬駿認為,至少有兩個領域要強化應對挑戰的能力:一是要輔導這些企業,協助企業規劃並制定應對方案;二是要做好轉型金融的體系,即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體系。
首先,為客戶提供低碳轉型方案、協助引入轉型所需要股權投資和綠色技術。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組織第三方專家資源等手段,為有意願向低碳可持續模式轉型的客戶提供定制化的諮詢服務,同時為企業獲取轉型所需要的新型技術提供協助。
其次,向轉型客戶提供資金支援。比如,通過設立轉型基金、發行轉型債、發行與碳足跡掛鉤的貸款等創新型的融資工具,激勵和推動企業加速向低碳轉型。
“目前,我們對轉型金融的界定不清楚,對轉型金融沒有完全披露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希望支援轉型經濟活動的金融機構‘不敢’為轉型活動提供金融服務,存在‘洗綠’、‘洗轉型’擔憂。”馬駿坦言。
馬駿強調,必須要建立一套體系,體系必須要包括:轉型活動的界定標準、轉型相關的資訊披露、支援轉型的金融産品、支援轉型活動的政策激勵、轉型活動可能産生的負面影響。“構建符合碳中和目標要求的綠色金融體系,保證社會資本充分參與低碳、零碳建設,有效防範氣候相關風險。”
(責任編輯:李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