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4月23日訊(記者 暢帥帥)隨著“30•60”碳目標的提出,碳達峰、碳中和作為2021年的熱搜詞,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同時,低碳經濟、能源轉型將成為“十四五”時期的發展主線。
那麼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何平衡碳目標與經濟增長?金融領域該如何支援碳目標的實現?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上,來自全球政商學等各界的專家談了談他們的看法。
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碳中和?
有觀點認為,碳排放與經濟發展是取捨關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裁金立群指出:“我們需要把這種取捨的思想改成一種相互促進的思維。就是投資與高碳到零碳的轉型,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削減經濟增長的速度。”
金立群認為,這實際是近期和長期的利益關係。在綠色經濟方面的投資可能短期比較令人猶豫,但是如果把綠色能源的投資看作是對未來的一種投入,就會更清晰地看到未來的收益。
後疫情時代,如何平衡經濟復蘇與碳目標之間的關係?前聯合國氣侯變化助力秘書長亞諾什·帕茲托表示,後疫情時代,經濟復蘇必須與低碳發展聯繫起來,否則全世界就得付兩次“帳單”。亞諾什·帕茲托建議,增加就業、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等過程中要採用低碳、低排放的解決方案。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唐遙此前在接受中國網財經專訪時表示,實際上雙碳目標在短期和長期中都對經濟有促進作用,不能簡單認為低碳環保和經濟是矛盾關係。在短期中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發展在局部和具體的行業或者地區可能存在衝突,但從整體和長期來看,雙碳目標和高品質發展目標這兩者是高度一致的。
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潘基文在“邁向碳中和之路”分論壇上強調,在碳中和問題上要建立全球的合作夥伴關係,同心協力、增強合作、重建強大的多邊主義,應對氣候危機,確保全人類都能共同邁向這個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
FMG集團首席執行官伊麗莎白·蓋恩斯認為,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資金、技術,更需要整個行業的行動和跨國合作,我們之間可以分享技術、推動技術進步,真正以緊迫的態度對待碳中和,才能最終實現目標。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的大挑戰,我們要做長期的決策。”德勤亞太區首席執行官辛迪·胡克表示,希望政府及企業推出的政策有助於去碳、減碳的事業,將新冠疫情危機轉變為發展綠色經濟的機遇,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長期的繁榮。
遠大集團董事長張躍認為,做好城市規劃、減少無效通勤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舉措。“比如一些城市的開發區、工業區、商務區、居民區之間的距離非常遠,人們每天上下班通勤産生的能耗很大,所以在做城市規劃的時候就要考慮這個問題。”
秦淮數據集團創始人、CEO居靜接受中國網財經專訪時表示,企業要深度參與碳中和進程,先行先試。依託數字基建特徵,秦淮數據集團目前正在山西大同推進自發自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站,裝機容量達150MW。
金融支援碳中和路徑
促進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金融的支援必不可少。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金融支援碳中和”分論壇上表示,人民銀行主要在動員資金支援低碳轉型、管理好因氣候變化引起的金融風險,以及促進國際協調與合作等方面做好工作。“人民銀行將儘快制定綠色金融共同分類標準,繼續擴大金融業開放,便利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同時,人民銀行將及時評估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的影響。”易綱指出。
“在金融機構層面,人民銀行正在探索建立全國性的碳核算體系,已按季評價銀行綠色信貸情況,正在研究對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的業績評價體系。”易綱透露。
國家開發銀行行長歐陽衛民建議,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未來應推進有效政策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增加綠色金融工具,優化激勵機制,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項目發展。同時探索可持續的金融模式,深化政府、企業、銀行等各方的合作。
在金融基礎設施支援碳目標方面,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總裁董俊峰表達了他的思考:“基礎設施可以從數據側跟供給方合作,監控碳排放、碳足跡,通過數據的梳理提供類似于金融産品發售過程中的徵信資訊。此外,還可以從引導人民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著手,反向刺激高碳排放企業轉型。
北京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指出,過去四五年間,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綠色金融的框架,未來還要進一步強化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訊披露,尤其是碳排放相關資訊披露的要求,也將有更大力度,在資源層面支援低碳項目的措施。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