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24日訊 23日晚間,由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和博鰲亞洲論壇組委會聯合主辦的2017博鰲CCTV青年領袖圓桌會議在海南博鰲東嶼宴會大廳C廳舉辦,包括郝景芳、鄒市明、稽曉華、劉志光、山世光、戴威、Krishan Balendra、Alexei Chekunkov、Chris Marlin、Anisha Singh、Benedikt Sobotka、Johnson Choi等在內的來自世界各地的12位青年領袖就“新社群時代:分化還是融合”的主題進行了探討。
在今天,社群,可以指的是具有趨同的興趣和價值觀、甚至是消費觀的一群人聚集而成的群體。在網際網路和科技的助力下,社群已經打破了地理的局限,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也前所未有的深度垂直化。而過去的“大眾”二字,似乎正在被重新解構和定義,我們看到了無數“小眾”的多元化崛起。
在現場的討論中,各位青年領袖首先用兩分鐘時間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分別闡述了自己對今天的社群的理解。其中拳擊世界冠軍鄒市明説,自己用了21年成就了世界拳王的夢想,即使是別人眼中的小眾,同樣值得堅持和付出。在新社群時代,不同群體之間“和而不同”變得越來越重要。
隨後青年領袖和現場100位觀眾一起,對“社群時代還有沒有大眾和小眾之分”的問題進行了投票,並結合自己的經歷進行了深入討論。科幻作家郝景芳説,如今的大眾和小眾的界限已經日漸模糊,並且大眾和小眾之間的轉換也可能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OFO共用單車創始人戴威認為,現在的産品和服務大多為個人偏好定制,某種意義上沒有大眾、只有小眾。而新華集團董事Johnson Choi用高端咖啡和大眾咖啡為例子,大眾和小眾之間依舊存在清晰的界限。印度MyDala首席執行官Alisha Singh同意戴威的看法,認為小眾就是以後的新的大眾,如今必須尊重小眾、個性化的需求。
之後大家對“社群時代是分化還是融合”的問題進行了投票和討論。果殼網和分答創始人稽曉華用果殼網上的“辟謠”為例,認為如今持一種觀點的群體多數時候只能爭取曾經的中立人群,而與觀點對立的人群之間會更加地分化。萊納國際總裁Chris Marlin認為,網際網路使得人們可以很自然地形成自己的社群。郝景芳也表示,技術進步將每個人的網路足跡記錄下來,每個人在自己的足跡上越走越遠,而如果不主動邁出各自的小圈子,對融合的需求往往很低。但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山世光從技術的角度提出了不同觀點,去年的AlphaGo之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機器學習”這樣曾經的小眾圈子更加感興趣,技術進步有助於在不同的社群之間找到共同點。
在節目結束之前,大家達成了一個共識:在新的社群時代,不同社群之間的人們需要有一個共同遵守的底線和價值觀,如尊重、同理心、包容和關愛。只要有了這樣的共同價值,我們就有了相互理解的基礎,創造“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和諧、健康的社會。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