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以故事為橋,傳遞溫暖力量

發佈時間:2024-11-05 10:23:3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廖莎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以故事為橋,傳遞溫暖力量(藝海觀瀾)

感悟生命意義,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創作的原動力,也是紀錄片應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

在紀錄片的製作中,創作者始終在探尋如何通過作品給予觀眾正向價值引導。正如我們創作《閃閃的兒科醫生》系列,這一探索之旅既充滿機遇,也面臨挑戰。兩季作品上線後,在嗶哩嗶哩平臺累計播放量超3.6億,網友們熱烈討論,還分享著自己身邊的醫患故事,這對我們來説是莫大鼓勵。

紀錄片不應只是記錄現實,創作前想明白“我們要表達什麼”非常重要。在思考醫療題材如何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時,我們意識到一部優秀的醫療類紀錄片,不僅僅是紀錄醫護工作,更承載著人類樸素而真實的情感,在對生老病死的關注中,給觀眾帶去“治愈與自愈”的力量。觀眾透過發生在醫院裏的故事,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看到社會的進步,看到普通人不懼艱難、向陽生長。

故事講述是傳遞價值的重要手段。第一季開門見山,用1歲幼兒恩希絕處逢生的故事,展現家人和醫生對幼小生命無私的愛。恩希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且因早産導致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自出生便幾乎與呼吸機相伴,但她的父母從未放棄,四處奔走求醫。醫生憑藉著專業知識、敬業精神以及對生命的敬畏,突破重重難關。一句鏗鏘有力的“交給我,我保證她活”,讓許多觀眾潸然淚下。最終,醫生們兌現了這一承諾。這些情節如同燈火,搖曳著溫暖的光芒,讓觀眾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在默默涌動。

這樣坎坷卻有愛的故事還有很多。第二季中,有一名8歲男孩,擴張性心肌病讓他處於危險邊緣。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醫生們得知數千里之外有適配的心臟供體,旋即起程,開始一場與死神爭分奪秒的殘酷賽跑。在6小時的極限時間裏,醫生們成功完成心臟移植手術,讓男孩重獲新生。我們記錄下這些故事,是想證明,即使病痛令我們身處困境,即使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但仍然有人在把愛的火種傳遞。

創作中,我們力求塑造立體、真實的醫生形象。醫院就像一個微縮的社會,盡顯人間百態。醫生們性格不同,言語犀利、衣角帶風是他們,眼神溫柔、不疾不徐也是他們。他們專業技術高超,但也面臨著壓力與挑戰。我們希望觀眾能通過這些故事,深入理解醫生這個職業的真實情況,從而在情感上拉近醫患距離。

紀錄片對治療過程的展示,也是對醫學科學的有力詮釋。醫生們深知醫學並非總能創造奇跡,只能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盡最大努力去挽救孩子們的生命。並不是每一次救治都可以順利完成,命運的骰子也不會總是擲向幸運的一面。一個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經醫生全力救治,還是敵不過無情的病魔……在悲痛之餘,父母做出決定,捐贈孩子器官,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兩個孩子因此重見光明,三個孩子重獲生的希望。比起“醫學創造奇跡”,觀眾更加體會到醫學既是一門科學,也充滿著人文關懷。

紀錄片是以真實見長的藝術。近些年來,這一藝術形式深受歡迎,各類題材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人們的文藝生活中大放異彩。身為從業者,觀眾的信任與喜愛,讓我們更加珍視紀錄片的藝術特色,更加自覺地去思索紀錄片的功能與價值。紀錄片不僅是對某個具體事件或人物的記錄,更是對人性、對生命、對社會關係的一種思考和詮釋。從觀眾的期待中,我們能看到,優秀紀錄片在記錄現實的基礎上,要能巧妙融入價值觀和正能量,就像鹽溶于水,看似無形卻能給觀眾潛移默化的影響,讓觀眾在情感上受到觸動的同時,在思想上也有所收穫。

不啻微芒,造炬成陽。每一個積極的舉動、每一份被喚起的希望,最初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光亮,但這樣的光亮聚集起來,就能形成巨大的能量。感悟生命意義,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創作的原動力,也是紀錄片應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

(作者為紀錄片導演)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5日 20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