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文化産業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洪向華 王海璇(分別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科研部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需要,文化振興是其重要維度。破解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鄉村文化發展不充分等問題,要以黨建為引領,以強化多元參與、充分挖掘並轉化特色文化資源、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等為載體,推動鄉村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黨建+共建”,為鄉村文化産業提供政治保障。辦好農村事情,關鍵在黨。鄉村文化産業繁榮發展,關鍵在於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等,把黨建引領貫穿鄉村文化産業建設的全過程,統籌和調動分散的資本和社會力量等,將“組織力”轉化為“生産力”。
意識形態屬性是文化産業的本質屬性。基層黨組織要凝聚價值共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廣大農民日用而不覺的傳統價值觀念相融通,形成“以文化人”的良好局面,增強農民和社會各方力量對於鄉村文化産業的認同感。
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將黨建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助力文化建設方面具有重要借鑒價值,有助於促進基層黨員幹部真抓實幹,提升管理、服務於文化産業的素質和能力,當好鄉村文化産業建設的“排頭兵”和“引路人”。另外,各地政府要打通“最後一公里”,健全鄉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工作重心、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下移。通過各類文化惠民演出、商品下鄉消費活動,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産品和服務有效供給。
“特色+創新”,為鄉村文化産業注入活力。作為農耕文明的集中體現,鄉村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不僅展現為鄉村本身特有的田園風光,還表現為由鄉村居民共同構築的人文圖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基礎。
一方面,鄉村産業規劃要更加注重地域特色。“特色”是鄉村文化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找準特色、凸顯特色,以産業聚集的形式形成良好的發展格局,打造區域文化名片。多年來,特色農産品加工、休閒農業、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産業已經形成了我國鄉村文化産業發展的矩陣,一個個特色建設項目讓田園風光“重現”,不斷充實和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鄉村文化産業開發更注重文化的歸屬感、視聽的新鮮感等多種情感體驗。因此,要以新質生産力為動力,打造“創新發展文化+新産業形態”,推出多元跨界的文化創新活動。比如,將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産業鏈條深度融合,孕育産業新業態、文化消費新場景,加速鄉村文化産業體系向現代化演進。這為推動鄉村文化産業創新發展、提高鄉村文化産業附加值等注入了強大動力。
“內生+外源”,為鄉村文化産業厚植根基。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援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進一步強調了人才對於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
鄉村文化産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各類鄉村人才的支援。
通常來説,特色文化能夠出圈,必須依靠文化産業,而産業往往依託于當地的文化資源,需要村民的文化認同與積極參與。
近幾年,貴州“村超”“村BA”火爆出圈,其底層邏輯是一場基層群眾廣泛參與的全民嘉年華,村民的情感訴求、自我價值得到了真正實現,從而激發鄉村文化産業發展動力。加之自媒體迅速傳播分享,也讓相關文化品牌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全面立體展示中國的成功範例。
這也啟示我們,要加強培訓,打造一支符合本地需要且具有過硬本領的人才隊伍,為其紮根鄉村、服務鄉村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使人才與鄉村的聯繫更加緊密,引領文化産業發展提質增效。
《光明日報》(2024年11月05日 05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