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多元共生 戲韻無間——從第二屆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看小劇場演藝的發展態勢

發佈時間:2024-10-12 10:05:44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

日前,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中國文聯戲劇藝術中心、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共同承辦的第二屆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在江蘇蘇州舉行。23部展演劇目在11天裏連續上演,既保持了小劇場戲劇的探索品格與創新精神,也呈現出多元共生、戲韻無間的藝術姿態,彰顯了大小舞臺之間互融互通的發展態勢,更逐步實現城市戲劇空間、小劇場演藝與市民日常生活的融合對接。

並未失落的探索品格與思辨精神

一直以來,相對於傳統的主流戲劇,小劇場的戲劇演出更為追求實驗性、創新性,深深烙印著藝術探索品格和思辨精神。近些年,中國小劇場戲劇創作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探索熱情欠缺、原創力不足、思辨色彩減弱等問題,但本次展演的話劇《鄔達克》《12.3坪》《七日告白》、舞劇《可以亭》等一批作品,仍然較鮮明地體現出小劇場並未失落的探索品格與思辨精神。

上海戲劇學院創排的話劇《鄔達克》以外國建築師鄔達克漂泊動蕩的一生為主線,探討了身份認同、家國情懷、藝術理想等多重議題。《鄔達克》整合繁多厚重的歷史材料,以非線性敘事結構全劇,從個人遭遇、建築作品、精神世界三個維度書寫鄔達克的命運。這使得劇中著墨的不只是鄔達克這一個體,還有許許多多被裹挾在歷史洪流中的“鄔達克”。

如果説《鄔達克》是創作者通過外觀時代來思考命運,《可以亭》則是通過內察人生來把握命運。作為本次展演唯一的舞蹈作品,北京舞蹈學院出品的《可以亭》通過“可以亭”這一意象,以充滿古典意趣的舞蹈語匯和富有現代哲思的敘事視角,探討了當代青年對人生該何去何從、“可以行,亦可以停”的思考。

小劇場的探索與實踐,見證著舞臺藝術的原創力。創作者要秉持對藝術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要對當下關注的社會話題進行思考,才能對已有題材進行顛覆和重構。南通藝術劇院的話劇《七日告白》與福建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12.3坪》正是這樣的作品。前者從當下大熱的人工智慧入手,以人死後將何去何從這個懸念貫穿全劇,探討了人工智慧與人類情感的碰撞,剖析了當代愛情與自我救贖的主題。後者通過兩個家庭的故事,揭示了當代社會家庭關係以及代際倫理關係的失衡和異化。但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溫飽家庭,劇中人物都面臨著類似的人生課題和內心掙扎。

持續進行的樣式創新與技法實驗

沉浸式戲劇、肢體劇、多媒體戲劇、文獻戲劇、小劇場戲曲……小劇場一直持續進行著樣式創新與技法實驗,不斷實現舞臺藝術表達形式的創新、不同演藝形態的實驗融合、演劇空間樣式上的開掘突破。本次展演包括8部小劇場戲曲作品,體現了不同的探索路徑,有的是通過重構經典來煥發傳統戲曲的時代光彩,有的在堅守優秀戲曲表演的同時盡力實現人物精神表達上的超越,有的則通過新創來尋求戲曲行當與當代表達的結合。

揚州市揚劇研究所創排的揚劇《千里江山》講述了關於名畫《千里江山圖》誕生的傳奇故事。王希孟夢中奔波千里,以熾熱真心描摹千里江山,宋徽宗也曾化身為鶴,翱翔天際,但他們面對自己的藝術熱誠又做出不同的人生抉擇。劇目以師徒兩人鏡像般的命運,探討對藝術理想的終極之問,這一份跨越古今的藝術共鳴引人喟嘆。廣東粵劇院創排的小劇場粵劇《帝女花·一念》,在致敬經典粵劇《帝女花》的同時,也進行了大幅度的刪削、剪裁、重構。創作者以長平公主和周世顯情感上的生死離別為著力之筆,提取原作中“樹盟”“庵遇”“香夭”三場核心唱段作為重點場次,不斷強化原作主題。同時,充分利用戲劇的假定性和戲曲的自由時空,設置了一位帶領觀眾穿越古今的素衣女子,還有4位在劇中跳進跳出、夾敘夾議的侍女,把間離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跨文化改編的思路進行小劇場戲曲創作也是近年的熱點,包括通過對外國經典進行本土化創作,開啟戲曲創作的新視界、新思考。浙江京昆藝術中心出品的京劇《王者俄狄》,根據古希臘經典悲劇《俄狄浦斯王》改編。北京京劇院出品的京劇《吝嗇鬼》,則改編自法國劇作家莫裏哀的同名喜劇,將故事背景放在中國古代,在人物形象、劇本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本土化與京劇化處理。還有一些作品,更突出表現為從形式和身體出發進行舞臺實踐。比如,西安話劇院出品的話劇《朱爾旦》,以戲曲化的肢體語言作為主要呈現方式,追求舞臺的寫意化表達。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出品的《鷸·蚌·魚》,展示出濃郁的中國古典韻味,運用大量“偶”的形象來輔助肢體動作的表現,並借鑒背旗、圓場、雲手、馬步、鑼鼓等戲曲元素來豐富人物形象。上海木偶劇團出品的皮影戲《九色鹿》,嘗試探索皮影、熒光等的共同呈現,創新構建了皮影藝術的三維立體空間。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推出的多媒體皮影戲《人魚姑娘》,也是在傳統皮影戲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多媒體技術。皮影戲曾一度被認為是電影發明的先導,如今,影像技術又助力古老的皮影戲重塑舞臺和革新技藝。這種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啟迪和謀求新變的探索,正是小劇場藝術所高度重視的。

不斷開拓的演藝空間與大眾接受

近年來,小劇場演藝蓬勃發展。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小劇場演藝新空間演出達18.69萬場次。作為面向廣大觀眾的新型城市演藝形態,小劇場演出以其多元性、靈活性,積極參與到城市文化生態的構建和文化業態的創新中。隨著深化文化産業發展的系列扶持政策出臺,以及舞臺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小劇場戲劇正不斷開拓演藝空間,並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接受。而要實現小劇場戲劇高品質、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障作品的藝術品質,從而提升市場口碑、提高觀眾流量。文學改編和經典重現是小劇場作品創作的有效途徑。本次展演中,既有創作演出多年的經典作品,也有通過文學改編呈現于舞臺的佳作,體現了小劇場作品對市場和觀眾的深度體察。

曉角話劇研進社出品的話劇《二月廿九》是編劇李宇樑于1993年創作的獨角戲。該劇深刻探討了家庭關係、親情紐帶以及老年人的生活狀態等社會問題。如今,全球很多國家都面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該劇也展現了創作者的前瞻意識與敏銳觸角。國家話劇院出品的《比薩斜塔》由俄羅斯劇作家娜傑日達·圖普什金娜創作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多年打磨,這一作品已經非常本土化,劇中甚至用丈夫和妻子來代替人物的名字,使得故事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引發觀眾對人性、情感以及婚姻本質的深刻思考。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的單人獨幕劇《夜晚的潛水艇》改編自青年作家陳春成頗具人氣的同名短篇小説。在這部作品中,人們面對現實,不得不捨棄某些寶貴的東西。但創作者對於這種成長中的取捨,整體保持了哀而不傷的基調,沒有對捨棄進行過於悲情的渲染,而是更為坦然地面對這種“交換”。廣西戲劇院出品的桂劇《花橋榮記》改編自白先勇的同名短篇小説,全劇儘管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但小人物的命運被歷史大潮的不確定性裹挾向前,此中的無力感與前途的未知性推動了戲劇進程,被時代和命運拋到異鄉之人的悲劇,則讓作品後勁十足、余韻悠長。

總體而言,本次展演涵蓋話劇、戲曲、舞劇、兒童劇、皮影戲等多個劇種,作品整體呈現出創作者努力在小眾先鋒與大眾接受之間保持平衡,面對大時代、新氣象也能較好地處理個人情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於小劇場戲劇的藝術本體能夠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尺度,關注到小劇場的市場需求和城市演藝新空間的發展。

(作者:羅麗,係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