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在鄉村“種文化”要因地制宜

發佈時間:2023-11-15 09:21:03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韓業庭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作者:韓業庭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沒有鄉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

近年來,通過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廣播電視村村通、送戲下鄉、建設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我國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文化産品供給日益多樣化,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可是,不管是送電影、送電視,還是送戲、送書,都是單向的文化輸送。送到農村的各種文化産品,僅僅是被觀賞的客體,農民欣賞文化只是被動接受。文化,不僅是文娛産品,更是內化於心的認知、外化于行的習慣。也就是説,僅僅給農民“送文化”是不夠的,還必須培養農民的參與意識、創造意識,讓其成為文化的主人,那樣才能讓文化之花在鄉村持久綻放。因此,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既要“送文化”,更要“種文化”。

所謂“種文化”,就是通過組織農民參與文化娛樂體育方面的活動或培訓,提升其文化造血能力,讓他們在沒有外界助力的情況下,可以自己開展文化娛樂體育活動,從而達到豐富文化生活、培育文明鄉風、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目的,這個過程就像把文化的種子種進鄉村大地,讓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目前,不少地方已在鄉村有組織地開展“種文化”工作。比如,有的地方把喜歡吹拉彈唱的農民組織到一起成立農民樂隊,有的地方幫助農民成立書畫、音樂、山歌等文藝類協會,還有一些地方支援農民舉辦自編自導自演的“村晚”。這些“種文化”的活動,讓農民從文化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大大提升了他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種文化”的活動也存在著形式化、任務化的傾向和簡單化、“一刀切”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在培訓鄉村文藝骨幹時,培訓內容缺乏專業性、實用性,照本宣科念課件的多,結合實際講專業的少;有的地方“種文化”,僅僅為完成上級的任務,而不是為滿足基層群眾的真實需求;有些地方的“種文化”活動,淪為小圈子的自娛自樂,沒有將活動成果惠及廣大基層群眾。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在文化傳統和文化需求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種文化”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因此要因地制宜。

有需求,才會有參與的動力。“種文化”之前,要摸清農村群眾真實的文化需求。農村群眾,不同年齡的人會有不同的文化需求——中老年人愛跳廣場舞,年輕人喜歡在網路世界遨遊;不同地域的人會有不同的愛好——陜西人愛吼秦腔,廣西人愛唱山歌,四川人愛看川劇。要根據群眾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活動,切忌好高騖遠,舉辦群眾不感興趣的文化活動。

目前,鄉村非常缺乏專業文化人才,一些村子的“文化能人”老齡化嚴重,一些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只有初中或高中學歷,大學以上學歷的偏少且專業不對口。“種文化”其實“種”的是文化人才。要通過“發現一批、培養一批”,在農村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文藝種子”隊伍,最終帶動一片,逐漸提升農村的文化造血能力。在這方面,既可以利用回鄉大學生、新鄉賢等在地資源,也可以吸引城市裏的藝術家、藝術院校師生等到農村參與藝術鄉建。

“種文化”不僅是讓農民通過文娛活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文化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讓農民享受發展的紅利。在這方面,不少地方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在全域旅遊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大力發展文旅演藝産業,引導農民從田間走上舞臺,在文化藝術領域煥發人生“第二春”。比如,廣西桂林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有600余名演員,其中1/3的演員都是來自景區周邊村子的普通農民。打魚、牽牛、撐竹筏、唱山歌……村民們把生活中的勞作場景搬上舞臺,既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也提升了文化自信。

“種文化”要因地制宜,也要因勢利導。有些地方的“農家書屋”,平時門鎖著、窗關著,只有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才象徵性地舉辦閱讀活動,結果門可羅雀,無人問津。這是不少地方“農家書屋”人氣不旺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地方主動對接農村群眾的閱讀需求,激發起農民朋友的閱讀興趣。聽説幾個村鎮在養殖對蝦,但村民缺乏技術指導,江蘇鹽城大豐圖書館與相關村子的“農家書屋”合作,為養蝦戶送去跟養蝦有關的圖書資料;為助力大豐恒北村早酥梨特色産業發展,大豐圖書館不僅與該村結成幫扶對子,還送去數千份梨樹種植方面的圖書資料,幫助村民們解決了梨樹種植中的技術難題。這種因勢利導的送書之舉,既解決了當地村民的難事、愁事,也巧妙地在村民心中“種”下文化的種子,比機械地舉辦一些閱讀推廣活動效果要好得多。

總之,鄉村群眾對文化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鄉村社會也蘊藏著無窮的文化生命力。在鄉村“種文化”,要緊緊圍繞群眾、依靠群眾,並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用智慧之水澆開鄉村大地上的文化之花。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13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