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的危機,不能只藏“心裏”

發佈時間:2023-03-05 12:00:1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蔣肖斌 | 責任編輯:蘇向東

青少年焦慮、抑鬱呈低齡化趨勢,農村孩子抑鬱檢出率25.2%

作為天津市耀華中學的心理老師,張麗珊格外關注學校裏的一些空座位。在全國很多學校,她都發現了這種班裏的“空白”。

“這些空座位是那些因為心理問題而缺勤的孩子。有的孩子上午第三節課才來,因為有睡眠障礙,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有的座位一整天都空著……”張麗珊説。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對全國24758名中小學生調查發現,焦慮、抑鬱檢出率分別達31.3%、17.9%;該中心2021年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中,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心理行為問題的困擾。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迎新提交了相關提案,提出從醫療、教育、家庭、社會多方面共同努力,關注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高級中學副校長黃花春從教20多年,近年來也愈發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教書育人,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否正在加劇?家庭、學校、社會又能為此做些什麼?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代表委員的關注出發,希望尋找到一些解決線索。

現在的孩子更容易抑鬱?

張麗珊遇到過一個女孩,她父親學歷很高,但事業不成功,於是將培養女兒成才作為自己人生目標,“嚴格到我讓你現在學物理,你就不許寫化學,不然就是挑戰權威”。女孩無法與爸爸溝通,出現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在學校裏,會因為老師或同學一句不經意的話而大哭不止。

還有一個孩子,在初二時出現嚴重的逆反心理,但又抗爭無效,於是在網路上尋求幫助,加入一些小組。他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痛苦,沒想到群裏其他人開始指責他“賣慘”,甚至開始網暴他。孩子原來是想在網上求安慰,卻陷入更大的痛苦,於是開始自殘。

“少年兒童原本就是‘心理脆弱’人群,抗壓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較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的國際測評發現,我國當代中學生抗壓力甚至低於國際平均水準。”李迎新説。

李迎新也是十三屆全國政協青聯界別委員,履職5年來,持續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她在調研中發現,當下青少年在情緒、自我和行為方面存在著“三大障礙”:

一是焦慮、抑鬱增多,呈低齡化趨勢;二是自我效能感降低,控制感、希望感、生命意義感弱化,容易導致自殺風險上升,“評價自己‘在各方面都做不好’的少年兒童較5年前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對未來抱有強烈希望感的減少了11.8%”;三是日常生活結構頻繁變動,容易出現注意力缺陷、攻擊行為、網路成癮等問題。

黃花春發現,現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厭學,甚至會有退學輟學的想法;二是産生抑鬱情緒甚至患抑鬱症三是網路成癮,“不讓學生帶手機進學校,他們很難平復想玩遊戲的慾望”。這些情況逐年遞增,讓黃花春十分心痛。

張麗珊從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30年,她解釋,孩子進入青春期,也是進入了“情緒的狂飆期”,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首先,他們可能出現“同一性混亂”,理想中的我和現實中的我有差距,於是陷入糾結

其次,他們希望成為成年人,希望獨立自主,但掙脫了父母之後到底如何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並不清楚;

最後,進入青春期,孩子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多維,他們遇到問題往往不向家長、老師尋求幫助,而是上網際網路取暖,卻又可能遭受網暴。

在張麗珊看來,當下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從數據上看比過去嚴重,一是因為現在有了更多測試與統計,數據更加完備,“這並不是激增,不用特別恐慌”;二是因為網際網路的普及,讓青少年知道的東西比成年人更多,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引領和方向,特別容易出現迷失;三是因為文化的多元,家長在孩子面前可能不再是權威,親子關係中也出現了迷茫。

容易被忽視的農村孩子

在被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中,農村孩子是一群特殊的存在。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在2021年聯合發佈的中國首份《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農村孩子中“抑鬱檢出率25.2%,焦慮檢出率25.7%,超過3%的鄉村兒童‘想自殺’……”2022年,研究人員對貴州農村12-14歲的兒童進行研究,並將之與北京的公共樣本數據進行比較。研究發現,農村兒童出現酗酒、絕望感、失眠的比率均高於城市同齡人(後兩者被認為是抑鬱症的預警信號和預測指標——記者注)。

李迎新特別關注農村家庭的孩子,“在農村地區,受家長文化程度、城鄉差別等客觀因素影響,尤其一些孩子還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心理健康更加需要關注。”

黃花春説:“城市的家長一般文化程度較高,當老師對他説您的孩子出現抑鬱問題,他們認知度比較高,接受也比較快;但在農村,有的家長就覺得是孩子學習不夠努力,或者沒事幹,才會出現心理問題,讓他們帶著孩子來做診療,也不太配合。”

黃花春在調研中發現,鄉村學校心理教師的配備和心理課程的開設遠不如城市。有的學校心理課程甚至沒有納入教學計劃;而且很多鄉村學校,尤其是高年級小學以及初中,沒有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另外,鄉村學校教師,尤其是全科教師自身對心理健康也知之甚少。

家庭、學校、社會能做什麼

“相對於身體疾病,大眾對心理疾病的認知仍然欠缺,覺得得了這個病特別‘沒面子’,這就是一種‘病恥感’。”張麗珊説,“曾經有一個孩子給我發微信,説自己特別特別痛苦,用刀片割了胳膊。但媽媽發現後,打了孩子一頓,孩子一下子傻了,不知道如何跟家長溝通。”

對此,從家庭層面,張麗珊提出3個教育理念:

一是“半步之外”,即孩子和家長保持“半步”的距離,不要互相捲入,家長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但也要避免疏離太遠,只注重物質生活,忽略了對孩子心靈的呵護;

二是“溫和管教”,家長有管教孩子的義務,但只有溫和才能對孩子産生影響;

三是助推孩子“自主成長”,由我讓你怎樣,變成你自己要怎樣,讓孩子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去付出,學會自己為自己負責。

在學校層面,黃花春認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配備專職教師,“課程要開足,師資要配足”。除此之外,還應該配備課外的心理諮詢室,並且要多向家長和孩子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在社會層面,黃花春一直關注2021年通過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每一對父母都應該好好學習這部法律,都了解未來他要肩負的是怎樣的責任,從一開始就為孩子、家庭做好規劃。希望婦聯、團委等相關部門,可以多宣傳這部法律,特別是深入農村偏遠地區,讓更多人認識到家庭教育、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李迎新建議:

一是構建完善的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比如,加大培養兒童心理諮詢師、兒童精神科醫師,提升心理健康服務供給;充分調動群團組織、社會資源,提升團中央設立的‘12355’青少年服務台的心理服務能力等”;

二是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開展心理課、團體心理活動、專題心理講座和個體輔導,提升學生情緒調節能力;加快建設中小學心理諮詢室,建立完善學生動態心理健康檔案”;

三是強化家庭的心理撫養,“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要大力提升家長對孩子異常情緒、行為的敏感性,學會區分孩子‘思想問題’和心理疾病,提高對精神障礙的識別能力和就醫意識”;

四是營造重視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引導全社會正視、重視抑鬱症等精神障礙,關懷和理解精神障礙患者,降低精神障礙患者的‘病恥感’,鼓勵積極就診求治”。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