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公佈 新增46處

發佈時間:2021-08-30 08:56:4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國網北京8月30日訊(記者 秦金月)記者近日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共46處,另有4處與現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合併)正式公佈。至此已形成9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55處。

北京作為世界著名古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一張金名片,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散落在這座古老歷史文化名城的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是城市珍貴的物質、文化和精神財富,是體現北京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生動載體,也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內容。

北京市文物局自2020年啟動了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工作,截至2021年3月,共收到近百處申報項目。按照遴選程式,北京市文物局對以上申報項目開展認真審核,邀請黨史、文物保護、考古、城市規劃等多領域專家反覆評議、實地復核,召開多輪專題會研究,並書面徵求屬地及政府部門意見,最終形成了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推薦名單。

據悉,此次申報遴選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特點:

其一,緊扣時間節點,契合兩個百年。2021年,恰逢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側重於反映偉大革命歷程的革命文物以及重要考古新發現。

一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佔比大幅提升。46處新增名單中,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9處,其中,與歷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存在直接聯繫以及反映新中國發展和建設成就的重要革命文物遺存共16處,佔比超三分之一,這充分體現了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的新趨勢,也進一步完善了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分佈的內在結構。其中,既有五四運動和一二九愛國運動歷史見證地“北師大舊址”,也有李大釗、高君宇、馬駿烈士墓等革命紀念設施;既有反映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偉大歷程的上義師範學校黑山扈校區舊址、八路軍宋鄧支隊會師地舊址、平津戰役指揮部宋莊舊址、桃棚村抗戰時期舊址等革命舊址,又有見證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重大史實的十三陵水庫紀念碑。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核定公佈,將有效保護一大批重要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資源。

二是古遺址古墓葬“含金量”十足。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豐富和填補了從新石器時代直至各個歷史時期文明演進序列中的缺環,使北京的歷史發展鏈條更加完整。46處新增名單中,古遺址、古墓葬共8處,均為近年來重要的考古新發現。其中,與澄清上閘和澄清中閘並稱為澄清閘的澄清下閘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的重要遺産構成;東胡林人遺址是北京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填補了自山頂洞人以來華北地區人類發展史的空白;路縣故城遺址為“2014年十大考古新發現”,是通州區迄今為止最早的古代城址,是研究漢代郡縣制的重要實證;大莊科遼代礦冶遺址群是國內現存冶鐵爐最多、爐體保存較好,且類型豐富、工序完整的遼代礦冶遺址群,填補了遼代冶鐵史的空白,入選“2016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唐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墓是北京現存等級最高的唐代墓葬之一;莊親王園寢為清代親王家族墓地,為研究清代親王園寢制度提供了重要實例。

其二,從地域分佈看,區域優勢更加突出。北京歷史發展有其自身特點,這使得北京地區歷史文化遺存在地域分佈上呈現明顯的規律,相對集中于東城、西城、海淀、房山等區,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空間分佈格局。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東城、西城、海淀、房山四個文物大區繼續領銜,其中,東城區7處、西城區11處、海澱區8處、房山區8處入選名單,佔比超過新增總數的三分之二。既增強了四個文物大區的區位優勢,也凸顯了中軸線申遺、三條文化帶建設、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重點文物工作。

其三,從時間軸線看,跨度超過萬年。涵蓋了從新石器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各類文物,體現了我市在史前文化與文明起源,漢唐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以及近現代重要文化遺存的分佈及基本特色,時間軸線跨越萬年。東胡林人遺址地層堆積包括從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的多層堆積,距今約11000-9000年;廣陽城遺址對了解漢代幽燕地區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經濟發展情況具有重要價值;北齊河清三年摩崖造像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有明確年代題記的最早的摩崖造像;十三陵水庫紀念碑見證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及中央和北京市的領導幹部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動人場景。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