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周思明:文藝評論要為創造經典保駕護航

發佈時間: 2020-12-04 10:07:40 | 來源: 文藝報 | 作者: 周思明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文藝評論與文藝經典創造是彼此砥礪、互動互促的關係。就文藝經典創造而言,文藝評論可以為之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撐;而文藝經典的形成,則是文藝評論的出發點和願景。文藝經典創造呼喚文藝評論的助力與甄選,文藝評論的實踐也始終應以文藝經典為標桿和準則。討論文藝評倫與文藝經典創造的話題,首先要端正和深化對文藝評論與文藝經典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科學理性的認知下,進一步加強文藝評論工作,努力推動當代文藝經典化進程,從而有力推動新時代文藝經典創造歷史進程。

毋庸諱言,當下我們的文藝評論存在諸多薄弱環節。最要害者,是一些評論者匱乏真誠。這個時代不缺有理論評論實力的評論者,但不得不説,缺乏起碼的真誠之心和批評勇氣是其最難治愈的病灶。評論之於一些評論家已然疏離真正意義上的良知寫作,他們更像是專事發射“空對空炮彈”的射擊手,除了炫技,別無它用。一些評論家也已經沒有了剛出道時的鋒芒,甚至將自己過去的文藝批評徹底否定,向世人宣告今是而昨非,從而也徹底告別了昨天的自己。事實上,文藝評論的定義非常明確,就是對“文藝”的“評論”,其中,狹義的批評更為重要,它要求評論者必須遵循魯迅先生所説的“有真意,去粉飾,勿做作,少賣弄”,“壞處説壞,好處説好”,尤其要勇於“剜爛蘋果”。

從心理學角度看,創作者都喜歡聽“美言”,都希望評論家能“力挺”自己。不少評論家囿于各種主觀因素或外部壓力,往往不敢或不願説真話,有的為了表現自己的“良知”,於是玩起“人前唱盛,人後唱衰”的兩面把戲。文藝評論必須針對具體作家藝術家作品表態、發言,這就必然會涉及創作者的名利地位、價值評估,評論者對作品的批評常被作者認為是對他們個人創作水準、地位價值等的貶損或否定,因而甚至還會招來官司纏身。一些作家藝術家也承認,評論的使命是去偽存真、臧優否劣,然而一旦批評到自己便難以承受,一觸即跳,老虎屁股摸不得。這從客觀上也成為某些評論家言不由衷、假話連篇的推助器。有這樣的文藝評論生態格局,人們如何能夠指望它對文藝經典創造起到理論支撐作用呢?

有鋻於此,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是新時代創造文藝經典的前提條件和迫切任務,是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文藝經典創造是一個艱難、長期、曲折的過程,需要文藝家和評論家雙方殫精竭慮的努力、嘔心瀝血的探索。需要創作者與評論者打破傳統思維,勇於標新立異,積極大膽創新。應該看到,當代文藝百花苑中文藝作品雖然層出不窮,但經典的創造卻如滾石上山極其艱難。這就需要文藝評論家們為之提供強大動能,真正成為文藝經典化進程的強大推動力量。在此過程中,文藝評論要力排不公正因素,尤其要嚴肅整飭評獎活動,使之成為文藝經典化的有效推手。當然,文藝作品能否成為經典,從根本上看,是否獲獎不是關鍵。最權威的力量還是時間和讀者,那些能夠被時間和讀者留住、能夠被人們反覆提起和閱讀的文藝作品,才有可能成為文藝經典。

文藝經典創造,有賴於文藝評論公信力的重建。這種公信力來自評論家真誠的態度。面對作家藝術家的作品,評論家要有敢説真話、褒優貶劣的理論勇氣。法國劇作家博馬舍説:“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因此,文藝評論家應當帶著“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破除迷信,不徇私情,敢於懷疑,勇於批評。這是評論家進入文藝現場的牢靠抓手和有效路徑。文藝評論家必須具備四個意識:一是主體意識,即文學批評整合要素及範式建構要服從批評家主體論述問題的需要;二是跨界意識,即不局限于文學學科本身,而涉及更多學科,如歷史、美學、文化學、地理學、心理學等等,開放批評的思想學術空間和批評範式建構,使得文藝批評的力度更大;三是方法意識,即善於圍繞文學創作、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各種問題,借助各種批評方法的奧援,形成交叉火力,造成更強的氣勢;四是超驗意識,即通過審思文藝創作的各種問題,提出批評者的價值觀念,以預測和把控文學創作發展的未來,給創作者以明確的價值引領。文藝評論工作者作為文藝經典創造的推動力量和理論支撐,要努力營造一種遠離功利影響、鼓勵埋頭創作的良性氛圍,幫助創作者們克服焦躁情緒,使他們真正沉下心來,扎紮實實做好“慢工細活”,寫出作品的生命力和情感的感染力,打造更多文藝精品,努力創造新時代的文藝經典。

(作者:周思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