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古橋修繕震動文物圈 是破壞性維修還是網友誤會?

發佈時間: 2020-11-30 09:28:01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 王民 馮維健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是“破壞性維修”還是網友“誤會”


河北衡水安濟橋修繕引發網友質疑事件調查


衡水安濟橋中孔橋面已鋪設新條石。記者馮維健攝


前不久,某自媒體發表一組圖片,曝光衡水安濟橋修繕“鋪設水泥磚”,引發關注,大家幾乎一邊倒地質疑“怎麼能這樣幹?”


記者採訪了解到,“鋪設水泥磚”屬於主觀臆測。但在修繕過程中,當地文物部門沒有書面申請設計變更,就在中孔橋面鋪設新條石。目前,已經鋪設的新條石是否會對橋體造成傷害?設計變更能否得到上級文物部門批復?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位於河北省衡水市的安濟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563年曆史。去年以來,當地啟動安濟橋修繕工程,然而整個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不少網友質疑其“為古橋鋪設水泥磚”“破壞式維修文物”。對此,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展開調查。


古橋修繕震動了文物圈


前不久,某自媒體發表一組圖片,曝光衡水安濟橋修繕“鋪設水泥磚”,並質問“換成水泥總少了一些味道,原汁原味‘不香嗎’?”


這組照片不僅引發當地群眾關注,還震動了文物圈,大家幾乎一邊倒地質疑文物部門,“怎麼能這樣幹”?記者採訪了解到,“鋪設水泥磚”屬於主觀臆測,但在修繕過程中,當地文物部門的行為也確實存在可商榷之處。


安濟橋為七孔石拱橋,東西向橫跨滏陽河。1937年,侵華日軍的氣墊船沿滏陽河南犯,行至此處,因洪水淹沒橋孔不能通行,遂將中孔炸毀。1956年,當地群眾以木橋銜接中孔。1982年,政府撥款將中孔木橋拆除,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引發網友質疑的,是安濟橋中孔部分的修繕。根據史料記載,這部分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被侵華日軍炸毀,現存的中孔以上部分為新中國成立後重建,此次修繕的是重建部分,不屬於破壞文物。”衡水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孔憲良表示。


記者查詢文件看到,經上級文物部門批准的《安濟橋維修加固保護工程設計方案》提到,混凝土結構的中孔歷經近40年使用,結構穩定,能滿足通行需求,也是日本侵略者侵華的實物見證。所以,在修繕過程中,應保持中孔現有鋼筋混凝土結構,適當處理外表面,使中孔色調與周邊協調。


針對此次修繕,有網友評論“具有幾百年曆史的標誌性車轍印沒了,好好的古橋給毀了”。另有媒體報道稱,“原有的石塊布有裂痕,橋面中間有車輛長期碾壓的車轍痕跡,呈現出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但橋面中間新鋪上一截平整的石材後,車轍痕跡也被截斷了。”


對此,孔憲良表示,為了儘量接近原貌,施工人員計劃鋪設從河道淤泥中打撈的原有橋面石。然而,原有的橋面石被侵華日軍炸飛,在河裏打撈出來的不足以填滿中孔上部橋面,所以才找了新條石替代。


雖然當地文物部門稱新條石與清代修橋時的原始條石來自同一座山,但新舊條石還是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


有自媒體將新條石誤認為水泥磚,並誤導人們“整個橋面可能都這樣鋪下去”,引發輿論擔憂。文物部門表示,“工程尚未完工,會對新條石進行做舊處理”。


孔憲良説,他們在修繕過程中,也儘量採用打撈出來的原橋面石進行修復,可以做舊的新條石只起到填補作用。


未履行設計變更申請手續


據衡水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由於城市發展、道路改建等原因,安濟橋兩端及周邊環境地勢逐步抬高,古橋總體破損嚴重。特別是中孔部分,由於此前修繕工藝水準有限,鋼筋混凝土結構已經出現裂縫,不僅嚴重影響橋體的整體風貌,而且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在經上級部門批復、資金到位後,安濟橋修繕工程啟動。


在修繕過程中,施工人員將整個橋面的瀝青路面剝離後,原始橋面的大條石和深深的車轍便完整顯現出來。然而,當剝離完中孔正上方26米長的橋面後,工作人員發現,此段沒有原始條石,而是三合土,這是原本工程設計方案中沒有預料到的情況。


此處如何修繕?按照規定,應該先停工,向上級文物部門申請設計變更,待批復後再復工。


然而,衡水市文物部門沒有嚴格履行設計變更申請手續,而是與專家“彙報溝通後”,採購新條石修補中孔正上方橋面。其他橋面則保留原始風貌。


記者從河北省文物局官方網站了解到,衡水安濟橋修繕工程整體上按照設計方案批復實施。施工過程中,地方文物部門發現中孔橋面石位置為三合土回填,自行補配了中孔橋面石,此舉未履行變更手續。對此,河北省文物局已責令地方文物部門停止施工,認真研究批復文件和設計方案,抓緊履行變更手續。


據孔憲良介紹,接到河北省文物局責令暫停施工的要求後,當地正在抓緊進行設計變更申報工作,並與項目實施、設計單位溝通協調,制定變更設計方案。


同時,當地還組織專家論證,研究條石做舊處理的可行性。“爭取達到安濟橋整體風貌的和諧統一,為城市發展保留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孔憲良説。


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需反思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公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提升,近年來,一些文物修繕過程中的部分舉措,被網友質疑為“破壞性保護”。


針對此類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係博士葉燦陽認為,保護文物必須從源頭做起,理順體制,強化文物保護方面的立法和社會監督,優化保護修繕工程的決策與施工機制。


目前,安濟橋修繕已暫停施工,但衡水市文物部門一直沒有公開回應社會質疑,反而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一樣,對輿論的指責視而不見。


文物保護攸關文脈傳承。古橋就如同先輩留在世間的一道彩虹,只有謹慎保護、合理開發,彩虹的光芒才不會黯淡。對於這起事件,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需要反思。


安濟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方案的每個環節都應該慎之又慎。古橋中孔部分本就已出現裂縫,剝離完中孔橋面的瀝青,又覆蓋一層新石板,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孔受力是否出現變化?是否對相鄰石條結構橋體形成擠壓?這些問題需要精確的力學測算論證,拿準了再做決定。


但是,當地文物部門卻在未履行設計變更申請手續的情況下,就在中孔橋面鋪設新條石。目前,已經鋪設的新條石是否會對橋體造成傷害?設計變更能否得到上級文物部門批復?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另外,如果在修繕工程開始,當地文物部門就向公眾講清楚安濟橋修繕方式,例如設置一個公示牌,將修繕方案簡單通俗地呈現出來,就不會被人誤解為“整個橋面都要鋪設水泥磚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