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作曲家趙季平:把音樂寫進百姓心坎裏

發佈時間: 2020-11-27 09:21:57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龔仕建 王釗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傳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遠山高”“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都出自作曲家趙季平之手。“寫進老百姓心坎的音樂才能傳播開,我們要靜下心,寫出能與世界對話的中國作品。”趙季平説。


趙季平深受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藝術理念的熏陶。他至今仍保留著父親趙望雲畫的一本冊頁,封面題有“生活實踐是藝術的源泉”這句話。“創作者要一竿子扎到生活中,切身感悟中國這片土地最打動自己的東西。”這種“感悟”,不僅是觸摸這片土地的廣袤、大氣,更是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與事,感受文化的溫度。


趙季平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我在學校學的是西洋作曲技法。得知我的分配單位,父親很高興,認為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有很大好處。”他開始研究秦腔、碗碗腔、眉戶,了解它們的曲牌形式、唱腔結構、鑼鼓特點等,並與其他劇種作比較,尋找不同點。那些年間,他跑遍了關中、陜南和陜北,創作戲譜疊起來的高度可以到屋頂。“可以説,我一直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間文化滋養著。”


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讓趙季平的創作始終自覺追求中國氣韻、中國風采和中國氣派。歌曲《好漢歌》音樂動機取自山東鄆城民歌《呀兒喲》和單縣民歌《王大娘補缸》,歌曲《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借鑒了陜北民間的打夯歌,舞劇配樂《大漠孤煙直》曲名源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室內樂《關山月》取名自樂府舊題等,僅電視劇《大宅門》主題曲就揉進了7種音樂元素——京韻大鼓、京劇、評劇、豫劇、梆子、民歌和通俗歌曲。他對中國傳統樂器的使用日漸純熟:電影《黃土地》配樂中運用腰鼓、電影《紅高粱》配樂中的嗩吶、電影《心香》配樂中的古琴等等。


2019年年初,趙季平新創作的《風雅頌之交響》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作品取《詩經》中風、雅、頌之意,分為《序·頌》《關雎》《玄鳥》《幽蘭操》和《國風》5個樂章。趙季平説,這部作品想表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致敬,表達綿延不絕的民族精神。


藝不壓身貴在學習,藝無常規貴在創新。這是父親給趙季平的教誨,也是他的創作原則。他回憶,“電影《紅高粱》有段音樂,我用36支嗩吶模擬人聲吶喊,嗩吶聲裏又融進笙,採用了當時具有先鋒性質的‘音塊寫法’,反響很強烈。彼時正是剛剛改革開放的年代,這段音樂恰恰直接體現了那時中國人內心一往無前的激情。”


趙季平認為,創作者要用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將各種技法融會貫通,彰顯音樂作品的時代感和思想力。電影《紅星照耀中國》講述了埃德加·斯諾突破重重封鎖前往西北革命根據地實地採訪,見證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産黨領導人的風采,並向全世界第一次揭示“紅色中國”的一段真實歷史。趙季平為其配樂時,也注重緊扣時代脈搏,“要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我們的國家是怎麼走過來的。”這是趙季平的創作理念。


“我從小便立志當音樂家,伴隨人生閱歷的增長,有種使命感逐漸清晰起來,那就是創造屬於中華民族的音樂作品。我相信,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中國音樂將在世界音樂之林中獲得應有地位,為人類音樂文明作出更大貢獻。”趙季平堅定地説。


趙季平,1945年生,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陜西省文聯主席、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主席。曾獲“五個一工程獎”、“金雞獎”最佳音樂獎、“飛天獎”突出貢獻獎等獎項。先後為電影《黃土地》《紅高粱》《梅蘭芳》、電視劇《水滸傳》《大宅門》《喬家大院》等影視作品創作音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