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追索25年!文物回家路為何如此艱辛?
近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了文物界的一件大事:經過了長達25年的跨國追索,68件流失英國文物終於回歸祖國。25年前,它們是如何被發現的?為何歷經四分之一個世紀才又重回祖國懷抱?這當中經歷了哪些艱辛和曲折?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些文物。
器型全精品多 68件文物極具歷史價值
流失英國的這68件文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清代,地域分佈則遍及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陜西、河北、貴州等省份。
這是唐三彩七星盤,1套8件,由承盤、6個小杯和1個大杯組成,盤外壁及杯器身施黃、綠、白等釉,釉色鮮亮,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藝的高超水準;這只石雕馬,專家認定其為西南地區出土的元明時期石雕製品;瓷器中宋代的青白瓷數量較多,從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方面來看,這批青白瓷的生産窯口有江西景德鎮窯、金溪窯等,反映了宋代青白瓷生産技術的普及與傳播;4件梅瓶及器蓋,胎釉和製作工藝具有極大的一致性,可能出自同一墓葬,極為難得;而這3件樂舞俑,紅胎、鉛釉,保存較完整,能夠反映出低溫鉛釉技術在漢代的輸入與發展情況,以及漢代音樂舞蹈的風貌,在以往的出土文物中並不多見,尤其成套的鉛釉樂舞俑更加稀有。
25年前一封匿名信牽出驚天文物走私大案
可能無法想像,這68件文物,只是當年流失到英國的一大批文物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這一整批流失文物竟然多達3000多件。這些文物究竟是如何被發現的呢?一切都要從25年前的一封匿名信説起。
25年前,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收到一封匿名信,聲稱一大批中國珍貴文物已經途經香港,被走私到英國。我駐英大使館迅速會同英國相關部門展開調查。1995年3月,英國警方與海關人員一起進行了代號為“水燭行動”的突襲,分別在英國的兩個港口截獲了7卡車中國文物,同時拘捕了3名犯罪嫌疑人。
我國國家文物局也當即派出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工作團隊前往英國,對這一大批走私文物進行鑒定,並開啟追索工作。時任國家文物局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現年68歲的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正是這個工作團隊中的一員。
國家文物局原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李季:看到這批東西,所有專家都説了用了“震驚”這個詞,就是一個小博物館的規模。因為我在歷史博物館是做過通史陳列的,什麼叫通史陳列?從遠古到明清就中間幾乎沒有斷代,就這麼存續下來。而且這批流失文物地域也跨了從中原到邊疆。我記得當時的基本鑒定結論就是,這是中國的文物,多數是真的,而且其中有一些是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的。
確認了文物身份之後,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國務院港澳辦、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文化部、文物局等部門,共同組成了“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工作小組”,通過執法合作、民事訴訟、協商談判等多種形式對這批流失文物展開追索。這也打響了我國從國家層面,利用法律手段追索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第一槍。
國家文物局原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李季:因為當時整個態勢是中國文物不斷往外走,我們還沒有能力,也沒有一個機會能夠往回,能夠把文物追索回來,所以我當時非常希望這能是一個契機。
民事訴訟長達三年 3400余件文物終回國
自此,工作小組開始了漫長的文物追索工作。但因為非法走私行為並非發生在英國,所以無法在英國本土對嫌疑人進行刑事訴訟,只能通過民事訴訟來解決,訴訟期可能會相當漫長。對此,我國政府的態度非常堅決,流失文物必須追索回國,寸步不讓。
國家文物局原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李季:還有一個小細節我當時印象特別深,文物販子就用當地的報紙包文物,就沒有想到再換一種紙。所以你要是整個巡視一下,他們的行動的軌跡全是留痕的,比方説有《洛陽日報》,有山西的報紙,然後有《羊城晚報》,然後有香港的報紙,就是他們根本就連這種避人耳目的想法都沒有,就説他們當時猖獗到什麼程度,所以反過來刺激我們,我們一定得想辦法要從法律上把這批東西追回來。
三年後,也就是1998年2月,迫於中方壓力,該案兩名主要嫌疑人與我國國家文物局簽署了歸還文物協議書,同年5月,3400余件流失文物運抵北京,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大規模的流失文物追索案例;同年8月,該案另一名嫌疑人也與我國國家文物局達成和解,又歸還7件文物。但是,由於該案中一名文物購買人拒絕參與談判,其所擁有的68件涉案文物只能一直被英國警方扣押。
購買人不知去向英同意歸還最後68件文物
難道要讓這個文物回歸的故事留下遺憾的結尾嗎?當然不。此後的20多年,國家文物局始終沒有放棄對這68件流失文物的追索。終於在今年2月有好消息傳來。倫敦大都會警察局告知我方,因為購買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時間超過追訴期,該批涉案文物被界定為無主物品,英國主動提出希望將該批文物歸還中國。
聞訊,國家文物局立即重啟追索機制,向英方發出追索函,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要求。但由於受到疫情影響,無法派出專業人員前往英國,只能委託我駐英國大使館的同志代為對接相關事宜。
7月29日,我駐英使館公使銜參贊于芃帶隊,赴英方倉庫對文物進行現場清點。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追索文物共68件,英國同意全部歸還。
疫情嚴峻航班緊缺文物能順利回國嗎?
最後68件文物終於能回家了,可又有一個難題擺在了眼前。國際疫情嚴峻,從英國飛往中國的航班一票難求。此時,是想辦法儘快把文物運回來,還是再等等呢?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文物返還辦公室主任鄧超:這個文物已經在國外20多年了,原來它們有爭議的時候在國外漂著,但是現在它明確是屬於祖國的寶貝,然後怎麼能還不讓它回來。後來就是大家一討論,雖然難,還是要安排這個咱們的飛機,安排咱們的航班,就是在條件允許下第一時間能把它運回來。
9月1日,該批文物獲得英格蘭藝術理事會簽發的文物出境許可。10月16日,經國家文物局授權,我駐英使館一等秘書于果,代表國家文物局與英國大都會警察局蘇菲·海耶斯警探,在中國駐英國使館文化處進行文物移交,並簽署文物接收確認書,該批文物的所有權正式移交給了我國政府。10月19日上午,我駐英使館派專人護送文物至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文物啟運回國。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展覽處副處長李天凱:其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這個時間點,現在疫情很多物資就是專門保障這個疫情的,像我們這個文物的貨運艙位就很難定,後來好不容易搶定上19日的航班。
10月20日下午,這68件文物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938次航班安全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飛機剛落地,李天凱就得到消息,英國疫情防控等級再度上調。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當時晚一步,文物很可能就出不了英國了。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展覽處副處長李天凱:非常幸運,我們覺得一方面是,我覺得我們的努力上天也在看著,也被我們的誠意感動了。另外我們做這個工作的時候,也是不敢有一點的鬆懈,爭分奪秒,只要滿足了條件,我們就第一時間往回趕,也搶在了這個疫情升級之前將文物運回了國內。
海外漂泊20余載 68件文物終於回歸祖國
飛機落地後,文物從出艙到消殺、通關、運抵庫房,僅用了短短三四個小時。當晚,國家文物局還組織相關單位,連夜完成查驗入庫封存工作。至此,這68件在海外漂泊了20多年的文物終於正式回歸祖國。
國家文物局原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李季:當時覺得是就是特別驚喜,因為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想著這件事情有個特別完滿的結束,也知道我們行百里半九十,可能半了九十九了,但是不想功虧一簣。我想就經過了這麼一茬一茬的人,在不同的單位,人員會有變動,但大家的信念沒有變,大家實際的工作沒有停,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25年把這個事情給做下來。所以我感覺到也是深深自豪,我們終於做到了這一點。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文物返還辦公室主任鄧超:計較的不是這個文物本身的珍貴與不珍貴,是不是一級文物,還是就是一個一般文物,咱們看中的是它的所有權,它是我中國非法流失的文物,有這點就足夠了。
網上“首秀”講述文物追索“中國故事”
今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0年制定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産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簡稱“1970年公約”締結50週年。國家文物局在官方網站開設了專題網頁,將此次追索回國的68件文物的上百張高清、無浮水印圖片,以及追索過程進行線上展示,為公眾獻上文物回歸後的“首秀”,也與國際社會一同分享文物追索的“中國故事”。
過去五年 1242件流失文物藝術品回國
此外,記者還從國家文物局獲悉,過去五年,以政府間追索返還合作方式回家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達1242件。包括2016年,加拿大政府歸還一對19世紀建築木構件;2017年,埃及政府返還13件錢票等文物;2019年,美國政府返還361件套流失文物;2019年,義大利政府返還796件流失文物;2019年,土耳其政府返還陶俑及浮雕文物。以及本月,埃及政府返還31枚中國古錢幣。
文物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髓,追索流失文物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及文化遺産的重視。所以,只要還有一件文物流失在外,文物追索的“中國故事”就會繼續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