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遼夏金藝術值得更多關注

發佈時間: 2020-11-11 09:04:38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武雪媛 | 責任編輯: 劉雅晴

兩宋時期,北方多個遊牧部族發展壯大,先後建立了以契丹、党項、女真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即遼、西夏與金,形成了漢族與多個少數民族文明長期並存和交融的局面。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遼、西夏與金吸收借鑒唐、五代及宋的藝術經驗,孕育出異彩紛呈、風格獨特的藝術成果。


遼先後與五代、北宋並立,其建築、繪畫、織繡、陶瓷等藝術豐富多彩,風格接踵大唐。遼建五京且實行四季捺缽制度,帝王常年在各地巡行,中國北方多地留下了遼代壯美的建築遺存。繪畫方面,涌現出胡瓌和耶律倍等丹青妙手,將遊牧民族狩獵騎射的民俗和勁健豪邁的風格融入畫作中。遼代墓室壁畫面積之大、技巧之高,在北方民族中首屈一指。遼代石刻藝術以寺塔和墓室石刻及畫像石為主,造型渾厚,比例適當,佳作頗多。絲織品、陶瓷器、金銀器等也體現出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融。


西夏吸收宋、遼及藏族文化,進一步發展了西北地區民族傳統文化,在雕塑、繪畫、書法、工藝美術等方面取得較高成就。特別是石窟壁畫,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呈現出數量多、類型全、風格獨特等特點。西夏繪畫多以佛教內容為主,有紙畫、絹畫、壁畫及木板彩畫等,乃党項、回鶻、藏、漢等多民族藝術家共同創造的結果。在壁畫藝術中,以晚期壁畫最為珍貴,融匯諸家之長,豐富了西夏佛教藝術特有的韻味。謝稚柳在《敦煌藝術敘錄》一書中這樣評價西夏壁畫:“其畫派遠宗唐法,不入宋初人一筆,妙能自創,儼然成一家。”西夏的瓷器和金屬器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制的扁壺,是西夏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


金立國後,藝術發展比遼更盛。金人吸收北宋舞蹈精華來發揚女真族的樂舞文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多孔原墩連拱石橋盧溝橋,在文學領域,産生了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金代壁畫藝術較為可觀,總的來説有寺院廟宇殿堂壁畫與墓室壁畫兩種,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金代陶瓷推廣耀州窯印花,並大量生産白釉黑花瓷器。漆器繼遼代漆業有所發展,如山西大同金墓出土的剔犀奩,屬“烏間朱漆”類型,是迄今所見這一時期最大的剔犀漆器。金代的繪畫、木雕、泥塑、石雕、磚雕等藝術也各具特點。


宋遼夏金300餘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激烈融合的時期。中原文明與遊牧文明在一次次碰撞中交融互鑒、創新發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作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夏金三朝的文化藝術值得學界予以更多關注和研究,在藝術史教育中也不妨增加相關內容,以加深人們對中華文明多樣性與包容性的認識。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