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走近非遺!一文了解北宋官瓷燒制技藝

發佈時間: 2020-10-15 09:07:48 | 來源: 中國智慧財産權報 | 作者: 王絮蒙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瓷器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這種用陶土燒制再施釉、經過高溫焙燒的器具,無論從實用性還是藝術性來看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宋代是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據史料記載,北宋官瓷用料極其考究,製作技藝複雜精細,器型參考青銅器皿,多為禮器,古樸大氣,依據釉層厚度不同顯現出深淺不一的青綠色,不繪不涂,器身滿布自然開片形成的細密裂紋,每一件都不相同。2009年,北宋官瓷燒制技藝入選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潔光是北宋官瓷燒制技藝的傳承人,也是河南省開封市官瓷協會副會長。“我沒有制瓷的家學淵源,研究還原北宋官瓷屬於‘半路出家’。”張潔光説,他對瓷器十分癡迷,經常看相關的資料、去博物館看展覽。在一次展覽上初見北宋官瓷,沒有複雜的花紋,也沒有鮮艷的色彩,但沉穩的氣質讓他“一見傾心”。


此後張潔光查閱了大量資料,了解到由於燒制工藝複雜獨特、用料珍稀考究,北宋官瓷産量極少,多為宮廷收藏,而經歷戰亂浩劫之後,北宋官瓷的傳世之作更是屈指可數。出於熱愛,他萌生了自己研究還原這項技藝的念頭。


“北宋官瓷跟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在於釉。”張潔光説。吸水性良好的胚體讓釉料能夠緊緊吸附其上,經過焙燒,釉料在胚體表面形成玻璃質。“釉的最大不同是厚度,足夠厚的釉才能讓瓷器像嬰肌籽玉一樣肥若堆脂、如冰似水。”但隨著釉層厚度增加,胚體吸水逐漸飽和,形成的釉層難以附著則會整塊脫落。“釉料濃度高,釉層自然厚。”張潔光説,“但難點在於如何讓釉層不脫落。”


一次性上厚釉會脫落,那多上幾次釉呢?查史料、翻典籍,能找到的資料他都找了個遍,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配置釉料、琢磨燒制方法。材料要一點點加,很小的差距都會産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當一窯一窯的瓷器燒出來,又報廢,讓張潔光心疼不已,但他還是堅持慢慢調整,對比實驗數據,尋找最合適的釉料成分和濃度。最後他配出了合適的釉料,經過多次上釉,終於燒出了牢固厚實的釉層。


釉面光潔明亮是瓷器的特點,但北宋官瓷的釉面卻不同,是“霧濛濛”的。“我跟燒瓷的師傅研究了很久。”張潔光説,“古代沒有數字化控制的窯爐,全靠人工燒柴。釉面光澤不同是不是因為燃料燃燒時産生的某種物質不同?”靈光一現,張潔光和燒瓷的師傅進行了大量實驗,獨創出倣柴燒氣氛二次氧化還原法,模擬柴燒時釋放的化學物質與釉層進行反應,讓焙燒後的釉面呈現玉石質感。


多年以來,張潔光不斷追求探索北宋官瓷之美,用這一藝術形式融合中華文化,創作出許多古樸厚重的北宋官瓷作品,並獲得了許多獎項。每年張潔光都會到中小學參加北宋官瓷文化教育和實踐活動,希望培養更多孩子的興趣,為北宋官瓷的傳承打下基礎。


“北宋官瓷的延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通過這種樸素的方式,我們不僅可以追憶歷史,也可以展望未來。”張潔光説,“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官瓷燒制技藝得以傳承和發揚,讓人們關注和重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


採訪感言


出於對瓷器的熱愛,張潔光全身心投入到北宋官瓷燒制技藝中,從他的經歷,記者看到的不僅是傳承,更有他賦予北宋官瓷全新的生命力,相信通過一代一代像張潔光一樣的傳承人的不懈努力,這項古老技藝能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 王絮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