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推動川渝制度對接的協同立法

發佈時間:2021-05-13 08:49:01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尚善

今年2月25日至26日,川渝兩地優化營商環境協同立法研討會在西南政法大學召開。會上,來自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的專家學者,聚焦兩省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文本,深入開展研討、匯集專家智慧、提出立法建議。

這是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會議——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著眼如何讓營商環境更優,川渝兩地的法律界專家學者首次齊聚一堂,結合區域實情,通盤考慮推動川渝兩地優化營商環境制度化法制化。

今年3月下旬,川渝兩省市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先後通過,都將於7月1日施行。通過後的兩個條例成為川渝協同立法的首項成果,有30余個具體條款實現了制度對接,4處規定完全一致。

背景

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將在協同立法等4個領域加強合作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

去年7月,經川渝兩省市黨委批准,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在重慶簽訂了《關於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合作協議》,明確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將在協同立法、聯動開展監督、代表活動、人大制度理論與實踐研討4個領域加強合作。

四川省有關方面表示,從過去來看,兩地現行地方性法規的契合度較高,比如《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與《重慶市農村扶貧條例》,《四川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與《重慶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等,探索在現行地方性法規基礎上開展協同立法具有較大空間。

“重慶與四川在地理上山水相連,在文化上同出一脈,在發展上互融互通,尤其在黨中央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的大背景下,協同立法的意義凸顯重大。”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有關負責人説。

也正是在這一次簽訂合作協議後,川渝兩省市明確將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作為兩省市協同立法的第一個項目。

去年12月,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赴成都,與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共商川渝人大合作事宜。在成都舉行的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座談會上,兩省市人大常委會明確,攜手推進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立法等8項合作事項,作為2021年度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協同合作事項。

至此,共同研究破解區域發展中的共性難題,著力構建相對統一、協調、穩定的法規制度,著力推動形成公平、開放、共贏、持續的發展新格局,成為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的共同工作目標。

過程

川渝兩地專家學者首次共同開展法規草案專題論證

去年7月,在將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作為川渝兩省市協同立法的首個項目之初,條例草案在兩省市的立法進度並不一致——在四川省,條例草案已進入常委會審議階段;在重慶市,條例還屬於當年立法計劃的預備項目。

為此,《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的立法進程開始提速。在重慶,這項立法採取了“雙組長”工作機制,即由市人大常委會分管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並成立立法工作起草小組、諮詢專家小組,加快開展文獻研究、書面調研、問題梳理、制度研究等工作,形成了工作合力。

在立法推進過程中,川渝兩省市人大法制工作機構也常來常往、加強交流,互學互鑒優化營商環境及地方立法的有益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其間,川渝兩省市人大有關專工委共同委託西南政法大學組織川渝兩地高校專家學者就法規草案開展專題論證。這也是川渝兩地法律界專家學者首次齊聚一堂,通盤考慮推動川渝兩地優化營商環境制度化法制化。

據重慶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制工委統計,在這次專題論證會上,有近10條來自川渝法律界專家學者的具體建議被採納,成為通過後的《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正式條款內容。

成果

30余個條款針對同類事項作出相近規定實現有機對接

通過後的兩省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框架結構基本一致。除總則、法律責任和附則完全一致外,還均從市場、政務、法治3個維度作了重點規範,共有30余個條款針對同類事項作出相近規定,實現了重要制度有機對接。

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制工委工作人員介紹,兩個條例的總則中,對川渝兩地協同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作出完全一致的規定。

“兩個條例還針對重要具體事項,對川渝兩地協作作了明確要求。”前述工作人員表示,例如,協同推進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建立成渝地區“12345”政務服務熱線聯動機制;推進川渝兩地法律服務資源共建、共用;有關方面應當培育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依法規範和監督行業協會商會的收費、評比、認證等行為,支援成渝地區行業協會商會溝通交流互認。

因為川渝省市具體實情不同,兩個條例對同類事項作出相近規定,對擴大開放、市場準入、涉企收費、仲介服務、跨境貿易、創新免責、規範停産停業、營商環境評價等,均結合實際作出了相近的制度安排,便於有關方面一體遵循。

“川渝協同立法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餐飲企業而言是非常好的消息。”重慶市工商聯副主席、市餐飲商會會長、陶然居董事長嚴琦説,隨著雙城融合一體化發展,成渝兩地的經濟交流將更加密切,餐飲領域也不例外。

在此背景下,陶然居將以重慶為基地,建立以成渝雙城為中心、聯合驅動的産業鏈供應鏈基地,進而輻射全國。同時,還將聯動四川餐飲商會,共同推動以川菜為主的“中國美食”海外推廣力度。

“在這個過程中,消除雙城之間由於行政邊界造成的各種隔斷十分重要。”嚴琦表示,協同立法有助於川渝在營商環境的價值取向上凝聚共識,在具體內容上溝通一致,也一定能助力川渝兩地共同把川菜推向海外,傳播好巴蜀文化、講好成渝一體化發展故事,打響中國餐飲盛名。

意義

川渝協同立法有益工作經驗在制度層面得以固化

川渝兩地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相繼出臺,不僅是川渝協同立法的首項成果,也是一個新的起點。今後,川渝兩地開展協同立法的空間將不斷拓展。

據介紹,在今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貫徹實施和立法後評估過程中,重慶方面將繼續秉承有利於維護法治統一、有利於維護市場公平、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的原則,加快配套法規和配套制度建設,並依法清除妨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社會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適時協同開展涉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相關領域的法規專項清理,對不適應改革發展大勢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規範性文件及時予以修改或廢止,切實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也已明確,優化營商環境之後,下一步將就鐵路安全管理、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協同立法。

可喜的是,協同立法的有益工作經驗也在制度層面得以固化。

在與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工委進行對接溝通後,重慶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制工委出臺了《川渝人大法制工作機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協同立法工作辦法》,以制度固化規範兩省市人大法制工作機構開展協同立法工作。

辦法要求,兩省市人大法制工作機構按照立法項目協商確定、立法文本協商起草、立法程式同步推進、立法成果共同運用、法規實施聯動監督的原則,開展協同立法工作。

協同立法的主要方式包括法規立項論證對接、項目推進協調同步、重大問題聯合攻關、立法資訊互通共用、法規清理協調聯動、立法課題合作開展、立法資源共用共用等。未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過程中,川渝兩地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共性需求,將通過協同立法的方式,共同得到研究解決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