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蘋果公司(以下簡稱“蘋果”)從未公開承認自己在造車,但正如特斯拉CEO馬斯克的説法,蘋果造電動汽車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最近,這個推斷又添新證據:蘋果正與充電站公司溝通,還在這一領域招聘專業工程師,用以解決電動汽車充電問題。
如果蘋果真的推出了自己的汽車,那眾多“果粉”們會不會像今天擁躉iPone、iPad等産品一樣對它情有獨鍾呢?隨著蘋果造車的步伐漸行漸近,這個有意思的話題或將很快見分曉。
-瞄準充電技術
關於蘋果在充電技術上的新動作,外媒曝出了不少細節。據蘋果在矽谷的“鄰居”透露,該公司總部在夜間會傳出類似快充電站充電時發出的巨大聲響,而這個時段正是電網釋放大量電能的非高峰用電時段。不僅如此,蘋果還曾因為從電池製造商A123公司挖人而惹上官司,甚至有初創電動汽車公司因為關鍵人才被蘋果挖走而宣告破産。
據報道,蘋果至少聘用了4名電動汽車領域的專家,包括致力於電動汽車充電設施與家庭用電系統整合的寶馬前僱員Rónán óBraonáin, Google 前充電領域專家Kurt Adelberger,研發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的工程師劉楠等;蘋果的“潛在”競爭對手特斯拉也曾多次被挖“墻腳”。而蘋果頻頻挖人,為的正是建立自己的電池部門。
該報道也證實,蘋果近期與多家充電站公司接洽。不過按照一位消息靈通人士的説法,這些公司對蘋果都持謹慎態度,因為他們將其視為潛在競爭對手。此外,這些公司也拒絕就與蘋果的合作發表評論,這可能是因為蘋果通常會與潛在合作夥伴簽訂保密協議。
“如果蘋果要造電動汽車,就必須保障良好的消費體驗,充電基礎設施的便利性無疑是其中的重要環節。”該消息靈通人士表示。充電問題如今已成為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蘋果如能率先突破這一瓶頸,無論其造不造車,都可謂抓住了電動汽車的“命門”。
-頻頻佈局汽車生態
早在2014年,蘋果就已悄悄啟動代號“泰坦(Titan)”的電動智慧汽車項目。去年初,蘋果又被曝出秘密成立實驗室,且在大規模招聘汽車領域專家。不僅如此,以CEO蒂姆·庫克為代表的蘋果高管也多次造訪寶馬,學習如何製造電動汽車i3。有消息稱,蘋果汽車預計2020年上市,並可能通過Carwow設計公司進行産品設計,而該公司此前成功打造了特斯拉的系列車型。
在博泰前瞻技術研發負責人原樹寧看來,蘋果自己造車的可能性極大。“蘋果向來軟硬體通吃,無論是做電腦還是手機都要開發整個産業鏈,這是蘋果的一貫風格。在汽車領域想必也一樣。”他説。
“蘋果造車成功的概率很大。”原樹寧表示,蘋果造車具備兩大前提條件,一是有10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資金充足,可以去吸納所需的各種人才;二是有巨大的粉絲基數,可以確保銷售。這兩大因素基本解決了蘋果造車的關鍵問題。
除汽車項目本身,蘋果在2014年推出車載系統CarPlay,大眾、寶馬、奧迪、沃爾沃等許多汽車品牌都已經支援這項服務。不久前,蘋果10億美元戰略投資滴滴,則成為其在與汽車相關的出行領域展開的一次重大佈局。
蘋果的種種行動也引出外界的各種不同論斷。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該公司真正的“興趣”可能並不是汽車本身,而是控制汽車各項功能的軟體。有關蘋果汽車的傳聞可能只是其試圖進一步優化、整合CarPlay服務的一次大膽嘗試而已。
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李建宇就向記者表示,造車不是蘋果的終極目標,卻是蘋果的必經路徑。“通過自己造車,蘋果可以把人機交互、第三方應用等植入到汽車中,並對其進行驗證,進而打造基於硬體的蘋果汽車生態系統。”他還提出,蘋果投資滴滴,既是對中國市場的看重,又是要通過滴滴為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時代收集所需數據,佈局未來市場。
-造打破常規的汽車?
“蘋果造出的汽車一定是基於未來的,與現在的汽車有很大不同。”李建宇稱。他的論調與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的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不謀而合。後者近日公開表示,無論蘋果的下一款新産品是什麼,它都必須要打破常規。他還説,如果蘋果正在打造的只是“另一款”電動汽車或自動駕駛汽車,他會為蘋果感到羞愧。雖然沃茲尼亞克依然沒有承認蘋果在造車,但也從某種意義上為蘋果汽車定了基調。
在李建宇看來,蘋果既有可能像特斯拉一樣,自己改造生産線;又有可能通過與車企合作造車。他指出,蘋果造車未必一定會量産,但其必須通過造車來驗證用戶體驗,從而將蘋果的生態系統延伸到智慧汽車上。“蘋果Siri語音控制、手勢控制、觸摸控制、APP store中的各種應用以及蘋果所掌握的大數據都屬於蘋果的生態系統。”他説。
李建宇認為,蘋果未來可以與車廠合作,根據不同汽車的特點開發適合具有不同特色的控制系統,從而實現商業化。他進而指出,圍繞智慧汽車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將成為蘋果業務新的增長點。
原樹寧則認為,蘋果絕不甘心只做系統的供應商,它的目的是打造類似蘋果手機那樣具有標桿意義的智慧汽車。他指出,蘋果可以通過將底層介面標準化,來實現對車輛的控制。“蘋果造車的核心優勢在於外觀設計和軟體,硬體則會選擇車企代工。”他説。
“汽車行業下一輪變革的關鍵在於動力系統和軟體,而蘋果剛好具備軟體方面的優勢。”原樹寧認為,如果蘋果汽車問世了,一定不會缺乏粉絲。
最近,格力掌門董明珠針對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首度發聲,表示此次收購主要是看中銀隆獨特的電池技術。當然也有人認為,銀隆具備純電動SUV車型10萬輛的産能,格力未來也極有可能推出整車産品。但無論如何,汽車領域又迎來了一位跨界參與者。
在新進入汽車領域的跨界者中,IT企業更是為數眾多,不僅有蘋果、谷歌等國外公司,也有百度等本土企業。以蘋果、谷歌為例,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累計行駛里程已突破100萬英里(約合161萬公里)大關,相當於一位普通美國成年人75年的駕車行駛總里程;蘋果雖然始終對造車的事情“含糊其辭”,卻私下裏悄悄用功,在汽車領域投入了高度的熱情和關注。
這一切,都讓筆者感覺到汽車行業的新時代正在到來。其實,對於行業而言,最重要的變化不在於有多少跨界者進入,而是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新的汽車形態正在産生。在新的環境下,車聯網、自動駕駛、電動化、智慧化等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詞,並逐步凸顯作為新事物的力量,而這也使得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與前些年有著巨大的進步。
時下,蘋果汽車尚未問世,已經吸引了巨大的關注度。個中原因既有蘋果公司巨大的品牌影響力,更有人們對新趨勢、新潮流的關注。筆者不止一次地聽到“軟體將成為新一輪汽車變革的核心”的説法,這種觀點雖然也未必完全正確,但我們能從中窺見變革的風向。面對嶄新的機遇和挑戰,究竟誰能把握機遇、順勢而上,著實令人期待。
作為“果粉”,筆者對蘋果汽車充滿想像;作為汽車媒體從業者,筆者希望行業各方都能找準定位,從容應對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