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迎挑戰
“如果是公司行為的話,那很有可能出現大範圍産品問題;此外,更可能是工廠運營時出現的問題。”一位熟悉輪胎市場的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輪胎企業一般都是獨立經營制,雖然在技術標準、生産原材料方面是公司統一制定,但在後續運營方面,不排除個別工廠為提升利潤,出現違規行為。“如部分工廠選擇膠料混合,可能就是為了降低成本,謀取更多利益。”
“不過,即使是零部件企業的某家工廠行為,也會産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對整車廠的影響是難以忽視的。”一家汽車企業的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終端消費者直接接觸到的是整車産品,一旦車輛出現問題,消費者並不會去一級級追溯問題原因,而是將問題反饋給汽車品牌經銷商。因此,零部件如果問題頻發,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對汽車品牌的好感度。
實際上,整車廠在零部件管控上卻似乎有心無力。“輪胎與其他零部件有些不同,大多零部件的技術標準都是由整車廠制定或者是供應商、主機廠共同制定,但輪胎的技術標準一般都是輪胎公司自己掌握。”蓋世汽車研究院院長陳文凱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一般而言,主機廠只會給輪胎企業設定要達到的性能或技術指標,如風躁系數、滾阻系數、抗濕滑性等。由於輪胎的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給主流整車企業配套的輪胎公司也只有十余家,較高的技術門檻使得整車企業在先期設計、製造工藝以及産品配方等方面無法參與。
據了解,目前韓泰、米其林等多家輪胎企業都是向整車企業實施“打包式”供貨方式,但在上游原材料供應商方面的管理基本由輪胎企業自己主導。
“如果輪胎出了問題,整車廠會找我們,我們再向原材料供應商層層追溯(責任)。”韓泰輪胎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此外,由於輪胎産品的特殊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整車廠的監管難度。雖然整車廠也會在供應商生産過程中隨機抽檢,不過在樣件的實時測評過程中,僅限于抓地性、抗濕滑度、胎噪等幾個方面,在耐久性方面難以實時評測。
自2011年錦湖輪胎的 “返煉膠”事件曝光後,多家整車廠都已將其輪胎的訂單轉移。而車企如何聯手輪胎企業加強供應鏈管理,也將面臨全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