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發佈《打車軟體對北京市出租汽車運營影響分析》:打車軟體、專車服務的推廣,對本 市出租汽車運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包括運營效率提高、“掃馬路”里程減少、出車時間提前等,不過也出現了短距離服務減少等情況。最終,這份分析給出的結論 是,截至2014年年底,其影響幅度並不顯著。
記者調查時卻發現,不少市民覺得打車軟體反而助長了打車難。市民劉先生就一直堅持不裝任何打車軟體,原因是一 次打車時,他聽一位的哥説:“安了打車軟體就能挑活兒。大家都挑,誰也不願意拉路邊人了,尤其是一些老人和病人,所以我堅持不安這些軟體。”他的同事幾乎 都聽過這段經歷,有人覺得他矯情,也有人被打動。
現象1 用軟體,老人難學會
和大多數中老年人一樣,打計程車是侯先生選擇最少的一種出行方式,覺得貴不划算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往往在街邊站半天也打不到車。
“空車從我眼前嗖地就開過去了,但就是不停。”他回憶自己前不久的一次打車經歷時説,“比我後站到路邊的小年輕用手機就打到車了,等車來的時候人家告訴我,用手機打車可以加錢,司機就願意拉。”
回家後,侯先生戴上老花鏡,拉著女兒非要學習用手機打車。他説:“萬一齣門有事兒需要打車,這也算是掌握一門技能了。”
市民曾先生和老伴兒住在東五環外。二老帶著小外孫,出門經常要打車。不過到了冬天,他們的出行次數會明顯減 少。他説:“打車挺難的,特別是早晚高峰時段,半小時能打上車就不錯了。”因為眼神兒不好,他一直用著老款手機,最常用的就是打電話功能,發短信的功能都 很少用。不過最近,他正打算換一部智慧手機,“學習一下新鮮事物,今後我們出門也更方便。”
市民劉女士提起父母要學打車軟體的事兒,哭笑不得,“父母平常用微信都挺費勁兒,永遠記不清楚朋友圈、群、公眾賬號的區別,經常鬧笑話。前段時間,倆人打算學用打車軟體,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我就得重頭再講一次。”
“看著老人戴著老花鏡,舉著手機坐在沙發上,跟小學生似的一點一點地試,覺得挺對不起他們的。”市民李女士 説,“父母節儉了一輩子,基本不打車,除非有特殊需求,但是打不到車就耽誤事兒,他們心裏著急。可是對於新事物他們的接受能力確實比年輕人差很多,他們學 用軟體其實還是為了少給兒女添麻煩。每次我爸爸問我怎麼用的時候,眼神兒都特別小心翼翼。”
市民張先生今年正好滿60歲,他在兒子的幫助下嘗試過一次軟體打車,之後他就把軟體卸載了。他説:“確實學會 了軟體,能打到車了,不過我下車的時候是給現金的,司機瞟了我一眼説‘現在都用網上支付了,您這離跟上潮流還差一步’。”聽説需要綁定信用卡或者銀行卡賬 戶,張先生覺得不安全,趕緊讓兒子把打車軟體從自己的手機裏卸載了,他説:“寧肯路邊多站十分鐘,起碼錢在我手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