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網際網路造車的涌入越來越成為規模,相關的實體工業也對造車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像格 力空調,就已經直截了當的宣稱要進軍汽車製造,這樣的豪邁固然説明瞭企業心裏有底、兜裏有錢,但由於造汽車絕不像想像的那樣簡單,這就無形中對外行進軍汽 車製造業,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汽車新製造,儘管人人都可以有份,但也需要有一個更明確的門檻才成,否則,説不定哪一天,造汽車就如同造玩具一 樣,讓市場混論不堪了。
對於造汽車,客觀地講,造車的人越多越好、還是競爭以後就剩幾家才對,這確實是擺在國內汽車行業的繞不過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現有的汽車集團已經達到七十多家、而與汽車製造相關的企業更是一千多家,這比較國際 企業確實不知要龐大過少倍。在這種情況下,仍有新的企業瞄著汽車製造,生怕趕不上從汽車市場撈錢的機會。這不,在網際網路數家企業大舉進軍汽車製造的時候, 其他行業的實體似乎也禁不住誘惑,躍躍欲試的非要擠進汽車製造行列不可。像格力空調,早在兩會期間就曾傳出要造車的消息,而沒過多久,其掌門人就在公開場 合宣稱要造汽車。與此同時,又有消息傳出來,制做西裝的企業杉杉西服也要進軍汽車製造,這確實有些讓人感覺到有些匪夷所思。
有的時候,人們也在想,如果不是山西煤礦好多年已經不景氣了,説不定也會冒出來採煤的老闆造汽車的新消息。那麼,這些企業,想必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在汽車這個 大實體內週轉、也可以借助自身企業在本地的名號,得到比別人更多的貸款與地方保護,這或許就真正地刺激了企業無論如何也要過一把汽車製造的癮!但殊不知, 汽車製造,雖然看似就是整合與生産的問題,但涉及到品牌與汽車文化的延展,明顯的要複雜得多。
就拿格力的造車難度來説,這一製造空調聞名的企業,如果造車,首先要摸到汽車的發展與製造脈絡,像擁有汽車車用空調的巨大市場份額、製造汽車空調的經驗與企 業人脈等等,都可以説是格力能夠進入汽車製造的基礎。但遺憾的事,這一企業,雖然製造空調的量大的驚人,而所造的空調與汽車的關聯度實在令人不敢恭維,甚至,連排名前幾位都進不去,這就明顯的看到了格力造車的先天能力不足!所以,只靠收購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就以為可以進行製造,這確實反映了國內汽車準入機制的欠缺與不足,只能説,這樣的製造,充其量也不過是走走形式而已!
同樣,如國內的汽車製造,到現在已經經歷了許多個年頭,將中國汽車上升為製造強國的夢想,早已經説了不止一天兩天。所以,如果要想順利的使國內汽車製造上一個或幾個臺階,就應該不回避有能力的企業參與到製造之中、而是應該將標準與門檻制定的更高,這才是對汽車最為有益的新嘗試。換句話説,如果其他行業進入汽 車製造環節,只能造出來平庸的車型,甚至只能賣弄所謂的性價比,這樣的企業多一個、國內汽車製造的問題就會多出一堆,這恐怕才是為什麼國內準入門檻要制訂 的高一點的主要原因。
平心而論,作為其他行業的造車。光有信心與金錢是遠遠不夠的。它更需要具有創新特點以及與眾不同的製造意識,更需要具有引領性的汽車科技,這才是現階段能夠 很快融入汽車製造的主要方式。相反,僅僅有錢,就以為能夠買到一些不入流企業,認為可以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那麼,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會使問題更加嚴 重。試想,如果一些大企業將山寨製造買進,並指望著通過山寨車可以發揚光大的話,只能説這樣的企業是一種短視行為,並未真正走在合理的造車軌道上,反而會加大市場混亂程度。
所以説,在新製造與兼併重組的大矛盾面前,如何解決問題、又如何保護其他行業造車的積極性,這都是決定國內汽車健康與否的關鍵。所以,從政府管理層面,就應該首先給其他行業造車制定好準入標準和保護舉措,這才是比什麼都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