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此前的國家部署,2017年—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16年的基礎上下調20%,2019年—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後補貼政策退出。
據了解,為了將新能源汽車蛋糕做大,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僅在2015年就掏出逾百億元的補貼。國家除了在政策資金方面提供巨大的支援外,也在其他政策方面對新能源車開了“綠色通道”。據媒體不完全統計,自去年2月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針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促進政策有20項,包括對新能源汽車不限行、不限購等內容。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新能源汽車産量達340471輛,銷量331092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
而一旦補貼減少,企業的生存問題就突然浮出了水面。從被喂食到自主覓食,中間肯定會面臨優勝劣汰,即便有車企倒閉也是自然現象。而一旦有企業學會了自主覓食,那就是在藍海中找對了方向。對新能源車企而言,前期的財政補貼可以讓你成長更穩定,但是自主造血,研發新技術佔領市場才能讓你飛得更高。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單純的政策支援可以保證行業的生存,但是真正的成長還是要靠企業本身。政府對政策扶持的利弊也看得非常透徹,目前,對於乘用車生産企業的準入要求非常高:項目投資總額不得低於20億元,其中自有資金不得低於8億元,同時強制性要求建立産品研究開發機構,且投資不得低於5億元。
這樣的要求,一方面杜絕了小企業盲目跟風生産而導致産品求量無質,造成安全隱患和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對企業技術研發提出了嚴峻要求,也是肯定了只有自有技術開發才是新能源車企業長遠發展的良策。
舉個簡單的例子,充電樁的缺乏是新能源車推廣的主要障礙之一。企業能否在研發過程中改進電池性能,使之可以平穩的適應220V家用電電壓,像電瓶車一樣,隨時隨地完成充電續航。
陽光、土壤、水分、空氣都已經完備,最終溫室裏的花朵還是要移到室外,新能源車的發展技術領域是藍海,市場空間更是藍海中的藍海,只要將電池續航里程、充電設備、安全性能等壁壘逐一攻破,必將可以迎來新能源車的飛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