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捷豹路虎大中華區總裁高博(Bob Grace)離任的消息,如期出現在7月1日晚間捷豹路虎中國官微發佈的新聞通稿中。而發佈調離中國市場的當天,正是捷豹路虎中國“國家級銷售公司”掛牌成立5週年的大好日子。
5年前的8月,高博空降中國並履新捷豹路虎中國總裁一職。確切地説,高博在中國履職時間只有4年零11個月,而非官方新聞通稿所言“圓滿完成在華五年任期”。很顯然,英國總部沒有“給夠”高博時間。那麼,問題來了,總部為何沒有多給高博一個月時間,以達成其期待的“圓滿”結局?是高博即將調任的歐洲市場更著急,還是中國市場更緊急?
根據經濟觀察報從捷豹路虎內部獲得的消息,在宣佈高博調離中國後不久,全面主導捷豹路虎在華國産與進口車業務的IMSS(由合資公司奇瑞捷豹路虎和捷豹路虎中國共同組建的市場銷售與售後服務聯合機構)將宣佈官方降價計劃,其中就包括前期備受關注的國産極光定價,以應對市場萎靡和幫助經銷商減壓庫存。
高博離去的背影裏,有著太多值得解讀的東西。而捷豹路虎今年前五月銷量驟降、經銷商庫存高企、首款國産新車定價失利,加之緊隨其後的中國業務整合,這一系列現實信號都讓高博的離任顯得不那麼“圓滿”。
有接近捷豹路虎中國高層的分析人士對此評價説,如果高博早半年離任算是“急流勇退”,但現在離任更似“灰頭土臉”。不可否認,高博在任並主導中國市場快速發展的近五年時間裏,捷豹路虎中國無論從銷量增長、渠道擴張還是從品牌美譽度打造上,都出現了極大的提振,説高博“勞苦功高”一點也不為過。
但在後續與主導國産項目的合資公司的磨合過程中,這位“有功之臣”顯然沒有擺好自己的“定位”,以至於中外股東雙方從頂層設計層面敲定的IMSS聯合機構失去了應有的“最終協調兼仲裁”的機制效應。現在,股東雙方重新厘定IMSS權責並對捷豹路虎中國的職能範圍做重新劃定,就充分説明瞭雙方股東在運作機制上的深刻反思。
在筆者看來,IMSS協調機制一度失靈並導致中國市場指揮棒“失效”,也給捷豹路虎全球管理機制在新形勢下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一家汽車跨國公司,在率先已經開展進口車業務的前提下,一旦要落地國産項目並謀求二者“協同”效應,一定要在權責機制上率先捋順,尤其是明確不同板塊的彙報關係,否則只能像捷豹路虎一樣事後汲取教訓,卻貽誤大好戰機。
以捷豹路虎為例,儘管合資公司奇瑞捷豹路虎人員架構都很齊備,且為協調進口與國産車業務,雙方在歷經多輪談判後成立了IMSS聯合機構,並交由後者全權指揮中國的産品導入、新車定價、渠道擴張和市場行銷事務。但由於合資公司一把手和捷豹路虎中國一把手二者並無工作上的彙報關係,且二者都是單線向各自的總部領導彙報,這在機制上就無法避免出於各自立場的利益“頂牛”。
好在,捷豹路虎從全球管理層面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迅速介入干預了中國市場的發展。在捷豹路虎中國發佈的官方新聞通稿中尚未披露的資訊是,高博調離中國後將由IMSS新任總裁畢少樸暫代其職務,而捷豹路虎全球高層只在新聞通稿中“力挺”了畢少樸及其中方搭檔,並未對高博過去五年工作表現做出“批示”,哪怕象徵性的一句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