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家日本零部件和軸承企業收到12.35億元罰單後,“新華視點”記者近期在汽車經銷市場發現,面對反壟斷調查執法壓力,賓士、保時捷等豪車品牌卻繼續逆勢加價。
就各車企的逐利本性而言,在強勢的反壟斷調查執法壓力與鉅額的罰單之下,一些豪車品牌依然選擇逆勢加價,再次驗證了資本的慣性。那麼,該如何全面地看待這種逆勢加價的鋌而走險行為?一方面,它可以理解為是在鉅額罰單之下的一種報復性漲價;但另一方面,它無疑説明,目前的反壟斷調查,無論在執法力度還是在相關法律規範上,還存在著催生僥倖心理的漏洞。它亦是對於目前汽車反壟斷調查的一種反向警示。
首先,目前對於汽車的反壟斷執法還遠未達到行業性的範圍,而是停留在接受群眾舉報的個案式處理上。發改委就曾公開稱:“由於我們反壟斷執法的力量比較薄弱,現階段還沒有力量大規模地逐個領域開展行業性檢查。目前,發改委調查處理的絕大部分案件都來自於舉報”。因此,在後續階段加強對於反壟斷執法隊伍的建設,實現執法的常態化,將是消除壟斷企業僥倖心理的重要一步。
其次,“風暴式”的反壟斷執法,必然要回歸到制度的優化與完整上來。這方面,針對2005年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的修訂建議,早有提出。其關鍵的一條在於,由進口車在華總經銷商負責籌建銷售網路、制定新車價格和調配貨源,導致消費者在買車和修車上對於4S店的嚴重依賴,其實是在機制上強化了車企對於汽車市場的壟斷,也增強了他們逆勢漲價的僥倖心理。對此,去年8月份,商務部就回應稱將啟動修訂該《辦法》,但至今無下文。看來,還須加速。
再者,汽車反壟斷還不應該忽視消費者的力量。隨著汽車反壟斷大幕的開啟,對於消費者維權上的法律困境,相關部門理應有相應的跟進行動。無論是法律的修訂與細化上,還是從法律援助上,都要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最大的便利。畢竟,消費者是天然的監督者,發揮好這一維權力量,汽車反壟斷將事半功倍。
汽車反壟斷的最終目的,是營造與維護一個公平的行業市場環境,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罰單模式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反壟斷執法部門的決心,但離形成制度化與法治化的反壟斷格局還有著不小距離。只有在此基礎上,迅速加快執法隊伍建設,完善從汽車銷售到維修和定價的整個行業鏈條有關的法律法規,打通消費者的維權通道,汽車反壟斷才能真正實現制度化、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