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如何參與當下的市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4 17:23:05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文/堯小鋒

最近,很多議論認為市場處在調整期,理由是拍賣公司拍品數量減少,專場減少,成交額也縮水不少,不少底價高、估價高的作品流拍等現象的出現。其實細緻分析起來,這種表像並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

原因有五:第一,今年春拍底價高的作品之所以有部分流拍,大多是前一兩年在市場露過面的,想短期獲得增值變現,自然得不到買家的認可。第二,各拍賣公司拍品數量減少,看似擔心市場的資金承受力,實為作品徵集難的反映。經過前幾年大規模的市場開拓,買家手中的新貨越來越少,而短期成交過的大部分作品由於各種因素,不便立即到市場上變現。第三,成交額減少,主要是新面孔作品少的緣故,並不是市場缺資金。一旦出現新露面的作品,買家們往往不吝資金。不少藏家對一些沒有競買到的作品,至今“耿耿於懷”。6月19日,法國一家名為“Thierry De Maigret”的小拍賣公司,一件標明為唐代張萱《唐後行從圖》從1500歐元起拍,最終以375萬歐元被內地藏家買下。一些參與競買者認為,這個價格還很便宜。第四,一線名家的小尺幅或是非代表性作品,二三線名頭的精品,不論是新作品還是短期拍過的作品,往往一齣現,市場都會給以熱情的反應,以數倍于底價成交。第五,今年春拍拍賣場次和參拍公司有增無減,作品整體品質明顯下降,不論是大公司還是中小公司,濫竽充數的作品數量,讓人吃驚。但是買氣依然不缺,不少買家贗品真買,也反映了市場依然活躍。

因此,目前的市場現狀是,市場的資金很充裕,但匱乏的是作品。由此我們也能得出這樣的判斷,市場進入一個更新換代的臨界期,老面孔作品需要沉澱,而新面孔作品欠缺,有待各路資金對市場重新認識,並逐步接受。表現形式是:前幾年的大作品出來,性價比合適依然有人買單;賣家預期過高,接盤者就寥寥。而中低價位的作品,不論老面孔還是新面孔,只要性價比合適,接盤者雲集。因此,對於市場的期待和分析還應從實際從發,接受市場的現實情況。許多人認為,除了當代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外,目前市場上過世藝術家的作品,90%以上都是過去成交過的,要挖掘到新作品可能性越來越小。市場各方不能再對新面孔作品做過高的期待。

收藏投資者所該抱有的態度,應該基於以下幾點:一、是否看好藝術品市場的持續增長。二、對藝術品市場各板塊的市場走勢有個清醒的認識。古代、近現代書畫、老瓷器、雜項、老油畫等成交的大多是存量作品,幾番上漲,空間何在,需因作品而論;老作品如沉香、賞石屬新增門類,參與人員相對較少,但價位較低,是否值得收藏投資,也應由自己的定位來抉擇;而當代書畫上拍藝術家較多,但魚龍混雜,長遠來看應考量作品以創新性為核心的藝術價值,中短期參與則應考慮些藝術家週邊的一些身份和名頭。油畫、雕塑板塊已調整多年,泡沫因素基本消除,目前還處於一個整固階段,可適當參與藝術風格獨特、自己喜歡的作品。三、對自己資金量需有合理安排。藝術品的變現相對較長,不能寄望于買了即刻能賣。也要做好資金收藏投資定位,不能喜歡什麼或是什麼便宜買什麼。

當下的市場已不能一概而論,因基於不同板塊的現實狀況來看。要想獲得理想的成績,難度大了,所要做的功課也更多了。

下一頁精神的回歸——讀熊新偉的畫上一頁民國海派女畫家群體管窺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七十
· 小印章中的大文章
· 2013“撿漏”正當時
· 如何參與當下的市場
· 傷不起的國內一級市場
· 拿出來 走出去 引進來
· 民國海派女畫家群體管窺
· 如何參與當下的市場
· 精神的回歸——讀熊新偉的畫
· 收藏也遭遇“中國大媽”夢
· 碧璽——“彩虹”的逆襲
· 朱紹良:逐漸穩定的拍賣市場——資深藏家談秋拍之一
· 在英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如何“保真”
· 趙旭:獸首是國寶中的國寶
· 疑雲密布的獸首捐贈
· 海外撿漏的可能性有多大?
· 當代水墨:市場拐點期的異軍突起
· 藏家投資應避開政策“雷區”
· 被誤讀的傢具收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