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被誤讀的傢具收藏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4 17:02:44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明 黃花梨龍紋夾頭榫翹頭案

文/伍岳

引言:

在全民收藏的大背景下,大眾對於紅木製品的熱情也日漸高漲,較高的媒體報道頻率在為世人普及收藏知識的同時,也難免有真偽難辨、魚龍混雜的觀點存在。在本文中,我們將視線集中到那些錯誤的看法和認知之上,為您剖析這些被誤讀的傢具收藏觀點。

誤讀一:絕對器型

錯誤觀點:1.但凡明式傢具一定比清式傢具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更高。

     2.收藏就要收藏那些經典的古典傢具款式。……

錯誤根源:對於權威知識的絕對迷信,形成了缺乏自我判斷的單一崇拜。

誤點分析:

王世襄老先生的《明式傢具研究》和《明式傢具珍賞》中將明式傢具推向了古典傢具藝術的最高峰。隨之而來的收藏熱潮也緊緊圍繞著“明式”的關鍵詞展開,甚至在圈內流行起了“一明抵十清”的口頭禪。“重明輕清”成為一種收藏普象。

不可否認,明式傢具在藝術價值上整合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雅文化在古典傢具中的最佳表達,但同時,並非所有的明式傢具都是無可挑剔、完美無缺的。極簡的線條增加了明式傢具的製作難度,每一個弧度和角度的偏差都會讓整件傢具“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唯有具備較高審美和收藏知識,才能從眾多普品之中找到那些藝術價值最高的傢具。相對而言,國內收藏市場的浮躁情緒導致許多藏家將物質收益列為首要目的,無心深究傢具的藝術審美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於是,這些藏家極容易受到“重明輕清”的負面影響,片面迷信“權威”,最終做出有損投資目的的收藏行為。

清式傢具雖然與明式傢具在藝術價值取向上不同,而且記錄著滿清統治之後的審美變化,但其製作工藝是在明式傢具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在這一時期,嵌鑲、雕刻等諸多複雜的手工技藝被吸納進傢具製作之中,最終形成了不同於文人風格的藝術表達。或許這正是清式傢具最成功的地方:創造出了獨屬於那個時代的古典傢具風格,而不像如今的紅木市場這般陷入無止境的仿製之中。

除了偏執于明式傢具之外,還有一部分收藏者對個別經典款型格外迷戀,這裡尤以紫禁城中的宮廷傢具最為突出。在這種市場需求之下,“生産”也就應運而生。從紫禁城到頤和園,幾乎所有出身高貴的傢具都能在民間找到類似的倣品。其實,對於古典傢具收藏而言,真正最有價值的不是所謂的經典款型,反而是那些器型相對特別的傢具。它們以其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性,成為收藏市場的真正寵兒。

但是,這種“獨一無二”是否無懈可擊?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收藏最忌的就是形成某種絕對的認知觀,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相對正確的收藏方向。

誤讀二:材質迷信

錯誤觀點:1.漆木(柴木)傢具是民間傢具,沒有太大的收藏價值。

     2.只有用黃花梨、紫檀製作的傢具才有收藏價值。

     3.但凡黃花梨和紫檀傢具都是有收藏價值的。……

錯誤根源:唯材質論的多種表達形式,功利心在收藏領域中扭曲的表現。

誤點解析:

珍貴木材價格一路走高,收藏在如今更多地表現出了唯材質論的趨勢。一些人在談及黃花梨與紫檀傢具的時候語氣中充滿了羨艷的感嘆,大有世間良材除此二種便無其他的意味。不可否認的,黃花梨與紫檀的確是製作古典傢具的上選之材,但一件傢具作品是否具有收藏價值並非僅由原材料決定,正如磚雕藝術,磚石本是普通而廉價的材料,但雕刻成藝術品之後卻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這種將木材視為收藏唯一標準的觀點,至少在以下兩方面是無法立足的。

一方面,並非所有的黃花梨、紫檀傢具都有收藏價值。雖然,在拍賣市場上我們常能見到那些拍出天價的黃花梨、紫檀傢具,但同樣在拍賣市場上也有大量未能成功拍出的黃花梨、紫檀傢具,究其原因,除了拍賣行情和拍品定價的影響之外,工藝和器型的優劣高下是導致同樣材質的傢具卻命運大相徑庭的根本原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明代蘇州文人使用的黃花梨傢具和同時期海南鄉間使用的黃花梨傢具其藝術價值是完全不同的。那些器型庸俗、比例失調、工藝粗糙的傢具,即便是用名貴材料製作的依然沒有收藏價值。

另一方面,一些漆木(柴木)傢具也擁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這些傢具主要包括了南方的櫸木傢具、北方的榆木傢具等。早在明中期之前,中國古典傢具就已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當時製作傢具所使用的都是國內出産的優良木材。而且即便在紅木成為宮廷傢具主要用材之時,宮廷中也不乏漆木傢具的點綴,黑漆彩繪屏風、雕漆寶座……這些傢具在如今的故宮傢具圖錄中並不鮮見,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只重材質卻無視漆木傢具藝術價值的觀點是何等謬誤。

同時,由於古典傢具的收藏價值是由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等共同構成的,因此,漆木傢具未來的收藏空間不容小覷。這一點我們通過去年的拍賣成交記錄可窺見端倪:2011年12月嘉德舉行了“清雋明朗——明清古典傢具專場”拍賣會,拍品以櫸木、榆木等非紅木材質製成的傢具為主,最終取得了90.65%成交率、成交總額862.4萬元的佳績,其中一件“櫸木透雕螭龍紋圓角櫃”拍出了66.7萬元的高價,而同場拍賣會上的一對兒“清紅木拐子紋圈椅”僅拍出了20.7萬元的價格,足見材質並非判斷收藏價值的絕對標準。

誤讀三:歷史崇拜

錯誤觀點:1.傢具越老越值錢。

      2.只有老傢具才有收藏價值。……

錯誤根源:不理解紅木傢具的收藏價值所在,“揚古抑今”的當代體現。

誤點分析:

在中國古代出現了多次收藏風潮,似乎每次盛世都能點燃人們的收藏熱情,而“揚古抑今”的收藏現象也絕非今天所獨有。曾聽胡德生老師説過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極為有錢的暴發戶想搞收藏,便向人討教,收藏什麼樣的東西最值錢?人們告訴他越老越值錢。於是他傾盡家産買了一頂大禹治水時戴過的草帽子、一件姜太公渭水垂釣時披過的蓑衣、一個周文王囚禁羑裏時在監獄中用過的木碗,最後落得個披蓑衣戴草帽手拿木碗沿街乞討的下場。這個故事是清代雍正年間編撰出的,為的就是諷刺當時那些一味“揚古抑今”的收藏者們。

可見,這種過度的歷史崇拜不是古典傢具收藏中的問題,而是所有文物收藏的通病。並非所有的“老舊”之物都可以稱為文物,只有那些有藝術價值、文化內涵、歷史意義的老物件才是真正的古董,才擁有收藏價值。古典傢具收藏亦然。

中國古典傢具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至明清時期達到了藝術巔峰。在此之前的宋元時期可視為古典傢具藝術的發展積蓄階段,宋元之前的傢具則更多地體現了歷史價值,在藝術性上並沒有明清傢具那樣高的成就。因此,將歷史早晚作為認定傢具收藏價值的判定標準顯然是錯誤的。

拋開對於製作時間的過分執著不難發現,現代新制紅木傢具同樣擁有收藏價值。這一點在拍賣市場上也有所體現,曾經的“家青制器”專場,拍賣的就是田家青先生設計製作的具有時代風格的古典傢具。這次專場拍賣創造了成交額兩千多萬元的不菲成績,許多傢具成交價格讓明清時期的古董傢具也望塵莫及。由於一些新制的古典傢具從設計和工藝上都不亞於古董傢具,加之珍稀木材難以再生以及一木一器的不可複製性,新制精品古典傢具同樣擁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誤讀四:工藝法典

錯誤觀點:1.雕刻越多收藏價值越高。

     2.工藝複雜程度和收藏價值成正比。……

錯誤根源:在工藝被過度強調的前提下,衍生出“不厭其繁”的價值取向。

誤點分析:

中國古典傢具是工藝美術中的一個分支,因此,工藝必然成為古典傢具的重要表達。然而,近年來卻有一種觀點,過於強調工藝的複雜程度,而忽視了諸如器型等其他因素。這不僅在收藏領域可以看出端倪,在新制的古典傢具上也有體現,形成了一部分“雕刻藝術傢具”的流行。

古典傢具的審美標準中,器型應該始終是最核心的標準。一件器型優美的傢具,無論是紫檀、紅酸枝、核桃木、榆木製作的,還是製作于宋、元、明、清、民國、現代的,都是有藝術價值的。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是雕刻、鑲嵌等工藝的恰當點綴。雖然舍簡求繁可視為一種藝術風格,如法國的巴洛克、洛可可,但這種繁雜的表現手法需要恰當而適度,否則極容易走向王世襄老先生提到的“繁瑣”、“贅復”與“臃腫”的“病”態之中。

以這件黃花梨高束腰帶托泥雕花圈椅為例,這是王老認定為“繁瑣”的一例。除了結構上“束腰和托泥在一般圈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和“椅盤上雕花短墻和長牙條更為累贅”之外,這件傢具過於繁雜不當的雕刻,更最終將它推向了“繁複”的審美泥淖之中。“再説它的雕飾,幾乎是漫無節制地佈滿全身,內容蕪雜,花卉、獸面、龍紋、卷草等,饾饤堆砌,任意拼湊”。在這裡,繁雜的雕刻並沒有增加傢具的收藏價值,反而由於不恰當的使用成為被世人詬病的典型,收藏價值也大打折扣。

後記:

傢具收藏所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絕非按圖索驥那樣簡單,需要對古典傢具的歷史、文化、工藝、材質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了解。在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歲月中,先人為我們遺留下了大量的古典傢具,我們在收藏的時候要仔細甄別。精品永遠是少數的,無論是收藏紫黃傢具還是漆木傢具,只有那些少數的精品傢具才有收藏價值,切勿迷信任何絕對權威。

下一頁精選文章上一頁藏家投資應避開政策“雷區”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七十
· 小印章中的大文章
· 2013“撿漏”正當時
· 如何參與當下的市場
· 傷不起的國內一級市場
· 拿出來 走出去 引進來
· 民國海派女畫家群體管窺
· 如何參與當下的市場
· 精神的回歸——讀熊新偉的畫
· 收藏也遭遇“中國大媽”夢
· 碧璽——“彩虹”的逆襲
· 朱紹良:逐漸穩定的拍賣市場——資深藏家談秋拍之一
· 在英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如何“保真”
· 趙旭:獸首是國寶中的國寶
· 疑雲密布的獸首捐贈
· 海外撿漏的可能性有多大?
· 當代水墨:市場拐點期的異軍突起
· 藏家投資應避開政策“雷區”
· 被誤讀的傢具收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