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5 15:36:42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 蔡國強.《農民達芬奇》. 裝置. 2010年

⊙《農民達芬奇》是蔡國強繼《威尼斯收租院》後的第二次大型農民題材計劃,此展覽于2010年舉辦,完整地呈現了其多年收集的農民創造物。(源於雅昌藝術網)鮑棟:我懷疑其中的“農民”話題的意義,更反對其中包含的獵奇心理。

盧迎華:蔡國強將自己放在一個發現者的位置,他發現了發明各種與飛翔有關的機械裝置的農民兄弟,把他們的發明作為他的藝術計劃的一部分展出。這種獵奇視角把這些活生生的例子抽離了他們的語境而作為紀念品一樣地展出在美術館之中。這些簡陋的發明只是發明者的消遣、夢想、訴求和日常生活,卻成了蔡國強的戰利品和收藏。

蒲鴻:蔡國強的作品乍看都很精彩,究其根由,詩意化是一個因素。比如《為長城延長一萬米》、《把馬可•波羅遺忘的東西帶回威尼斯》是文學和視覺之間的詩意化,而《農民達芬奇》則可以説是一種對土地情懷的詩意化。這種詩意化描述了一個霧裏看花般的中國,醉眼朦朧,遐想連篇,但詩意化不是中國。還有,在蔡國強眼裏,《農民達芬奇》與《複製收租院》是一個母體生出來的,這本身具有反諷色彩。1999年的《收租院》産生的版權問題在《農民達芬奇》裏依然存在,蔡國強請來幾十名農民在展場空間裏實現他的大計劃,這種境況和當年他廉價聘用川美老教授為其複製作品有相似之處;而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孫原和彭禹的《農民杜文達的飛船》比今年的《農民達芬奇》更勝一籌,這又和2008年蔡國強大腳印版權之爭有某些“異曲同工”之處。現實情況是,每每爭議聲響起時,蔡國強都以置若罔聞的態度回避這些問題。沒有任何對話的産生,這種傲慢的態度使得那些參展農民無疑淪為被觀看的命運,和一百多年前博覽會荒謬的人種展覽一樣性質,儘管蔡國強仍在聲稱自己是農民之子。

趙子龍:將邊緣、底層明星化、戲劇化、新聞化,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所進行的是簡單的移植和語境置換;利用了“新聞”與“藝術”之間的時差。事件和人物在被“藝術化”之後,不但沒有産生更強的能量,反而剝離了其原本的意義與價值,也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其尊嚴。

朱小鈞: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集結而成的展覽,並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將本來粗糙的農民發明以一種更精緻的方式重新呈現,隱含著的是居高臨下的資本強權。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上一頁微言大義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2011年第一期
· 把風暴引進更高的城邦
· 微言大義
·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 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
· 心靈的自由與人性的回歸
· “線上人間”水墨的“民國風”與影像的“流變性”
· “視覺運動”架上繪畫研究系列之一
—— 一種藝術內部問題研究的繪畫(節選)
· 王廣義:“霧狀思想”與“不確定”
· 多多:耕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