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5 15:36:42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 盧昊.《學習歷史——飛奪瀘定橋》. 布面油畫. 200×180cm. 2010年

⊙ 盧昊作品《學習歷史——飛奪瀘定橋》借用了紅色革命時期的經典圖像,並通過篡改圖像中人物面貌來獲得藝術家想要言説的主題思想,在這種對歷史圖像的重新審視中,觀眾更容易通過視覺本身的言説來消解視覺原已製造的謎團。崔燦燦:在今天的當代藝術中“歷史學“成為一門顯學,成為藝術家形式上走向宏大歷史反思和人文精神關懷的捷徑。《學習歷史——飛奪瀘定橋》利用簡單的“借用”與“反諷”,在觀念上説的是婦孺皆知的老問題和老標語,在形式上使用的是“行”遍天下的老手法和老套路,以至於歷史淪喪為一個毫無創意、深度和建設性的小玩意。

何桂彥:《學習歷史——飛奪瀘定橋》是一件笨拙而粗暴的作品。除了老套的調侃與反諷,我們很難看到藝術家的創造力。同樣,與其説這件作品的主題是“學習歷史”,毋寧説是對歷史的嘲弄。即使藝術家在創作中對經典圖式進行了挪用、解構,但其方法論也是乏善可陳的。雖然後現代的藝術觀念賦予了反諷、解構以合法性,但如果藝術家不能有效地為作品建立起上下文關係或互文性,並且提出新的藝術問題,對經典圖式的顛覆反而會掉入後現代藝術範式的陷阱。《學習歷史——飛奪瀘定橋》就像是“泛政治波普”與艷俗藝術聯姻所生出的一個怪胎。

藍慶偉:用極其簡單的紅色經典故事,加之具有挪用與反諷意味的畫面,來形成作品《學習歷史——飛奪瀘定橋》,所展現給觀眾的是挪用的無效與反諷的無力。

李笑男:這件以繪畫的方式重述歷史的作品中,能夠看到伊門多夫式的政治隱喻,但在意義的重構和表達方面缺乏秩序和體系,顯得單薄草率。

劉禮賓:不是所有的解構都是批判,何況把批判理解成惡搞。

蒲鴻:以戲謔、似是而非的態度面對歷史,那樣既學不到歷史,也改造不了歷史。

楊衛:盧昊對政治題材的把握,曾經表現出了藝術的智性特徵。但在油畫新作《學習歷史——飛奪瀘定橋》裏面智性全無,學習什麼?盧昊沒有交代,改造歷史的痕跡也並不明顯。從中我們既看不到一個藝術家的立場,也看不到新的方法。看到的只是將革命歷史畫作為一個噱頭,在抽離了原來的語境後再次呈現。表面上,似乎還帶有某種後現代的挪用與戲謔特徵,但深層次卻是一種價值混淆,是一個藝術家在取與舍之間模棱兩可的尷尬。

趙子龍:對紅色經典簡單的改寫後,並沒有使之産生新的現實意義。繪畫語言上沒有新的創造性,觀念缺乏針對性,指向不明確,整體上顯得匪夷所思。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上一頁微言大義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2011年第一期
· 把風暴引進更高的城邦
· 微言大義
·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 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
· 心靈的自由與人性的回歸
· “線上人間”水墨的“民國風”與影像的“流變性”
· “視覺運動”架上繪畫研究系列之一
—— 一種藝術內部問題研究的繪畫(節選)
· 王廣義:“霧狀思想”與“不確定”
· 多多:耕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