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5 15:36:42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 張洹.《和和諧諧》. 雕塑. 2010年

⊙ 張洹的鏡面不銹鋼雕塑《和和諧諧》高達6米,原作被上海世博會永久收藏,陳列於世博軸上。(源於中國世博網)鮑棟:是發自內心的主旋律?是不動聲色的戲謔?其實什麼都不是,只要成功就可以。

杭春曉:街頭鬧劇色彩的雕塑,將曾經具有批判性的藝術家模糊為商人?抑或沒有“大腦”的頌歌?

何桂彥:《和和諧諧》是一件很討巧的作品,其文本闡釋也寫得極其完美。但匪夷所思的是,《和和諧諧》與《21平方米》竟會出自同一位藝術家之手,這是一個多少會讓人感到尷尬的玩笑。當然,如果拋開甲方的意志,《和和諧諧》引發我們思考的並不是在面對公共藝術項目時藝術家該如何與體制內的官僚進行博弈的問題,而是當代藝術在不放棄自身批判性的前提下該如何才能真正融入到公共空間中的問題。庸俗的裝飾和所謂“政治正確”的公共藝術都是每一位當代藝術家應該自覺去抵制的。對於張洹的整個藝術歷程來説,創作《和和諧諧》原本就是一個錯誤。藍慶偉:不知道藝術家張洹將用怎麼樣的形式將其世博會作品《和和諧諧》寫入他的藝術履歷,這件作品與蔡國強的煙火表演有著極大的相似性,與其稱這樣的作品為藝術品,不如將其稱之為政治任務。從此角度講,作品跟藝術家沒有多大的關係,與其説這是藝術作品,不如説是政治走秀。

盧迎華:張洹的這件作品過於急切地想要傳達出一種希望與政府意識形態的主旋律形成一致的願望。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的獨立身份和立場只變成了更大的政治遊戲的表達的工具和依附而已。

蒲鴻:媚俗、臃腫的視覺手段傳遞的是乏善可陳的觀念。

盛葳:《和和諧諧》是一件可以被完全矛盾、雙向解釋的作品,看來“智慧”的背後,籠罩著投機主義的陰影。一方面它可以在“當代藝術圈”被提前設定的“批評家”看作一種包容性的試探;另一方面又可以主流聲音支援“世博”。類似作品在近幾年時有出現,極具“中國性”和“時代性”。

王春辰:不符合作者的風格,儘管用一種現代的金屬來表現這種圖騰之物,但過於媚俗,如果是一個一般的作者,也不會有人關注;但既然是一個叫做張洹的人做的,那肯定可以分析他的創作水準的動搖,肯定發現了作品的低劣和對大眾審美力的低估。特別是放在世博會這樣一個公共空間裏,有那麼多的國際作品在作參照背景,就顯出這件東西僅僅是一種遊樂趣味,沒有更大的想像力,從而失去它應該具有的現場震撼力。

趙子龍:借助國際大型活動的時機,將中國文化的“和諧”理念通過藝術化的方式傳播,符合當下時局,並且産生了切實的社會效應。然而將熊貓符號與理念的對接簡單粗糙,雕塑語言雖然具備當代藝術的典型特徵,卻缺乏創新性和審美感,材料氣質、造型、理念與安置環境之間關係混亂,作品自身感染力不夠,只有靠符合時局的觀念闡釋進行支撐。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上一頁微言大義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2011年第一期
· 把風暴引進更高的城邦
· 微言大義
·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 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
· 心靈的自由與人性的回歸
· “線上人間”水墨的“民國風”與影像的“流變性”
· “視覺運動”架上繪畫研究系列之一
—— 一種藝術內部問題研究的繪畫(節選)
· 王廣義:“霧狀思想”與“不確定”
· 多多:耕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