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白”裏説德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5 15:33:49 | 出版社: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德化窯位於進福建省的德化地區,主要分佈在德化縣的城關一帶,較典型的窯址有碗坪侖和屈鬥宮,據説這裡有將近200多處的古窯址。從歷史上看早在唐宋時期德化窯就開始燒造青白瓷和白釉瓷,且“肇始之初”就將其有著獨特美觀效果的作品面向海內外市場,尤其是入宋以後國家在對外貿易上由於“陸路受阻”,便更注重海運。當時的政府不僅頻繁派官員到處“出訪”用以大力“招徠貢市貿易”,而且還早在宋哲宗的元佑二年(西元1087年)就在泉州建立了“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海外通商事宜”。

然而德化窯作為頗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瓷業中心,卻是明中期以後的事情。德化白瓷有“德化白”、“建白”、“豬油白”、“象牙白”等稱謂,西方人則稱其為“中國白”、“鵝絨白”。德化窯除了製作一些民間日常用品之外主要是瓷雕藝術作品,且于明末清除其技藝達到了鼎盛。成書于明崇禎年間的著名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裏記曰:凡白瓷者“中國惟出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南則泉郡德化……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另有記載雲:“似定器無開片,若乳白之滑膩,宛如象牙光色,如絹絲釉水之瑩厚”。進入到了十七世紀以後,為了擴大出口和迎合歐洲人的生活習慣,德化窯還模倣了不少的西方金屬器皿的造型,如酒壺、咖啡用具、啤酒杯子等等。然而正是那些在《天工開物》中被列為“不適實用”的“玩器”,成了五百年以後拍賣市場上炙手可熱的藝術珍品,也吸引著不少的造假者為之“殫精竭慮”。

清代的中期以後,由於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官方的瓷器出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這個時期福建沿海地區的海盜異常猖獗,對德化瓷器的出口也産生了不小的威脅,至此德化窯的薪火日漸衰落。然而長期以來德化窯瓷器對海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以至於從十七、十八世紀起一些歐洲國家的所謂“皇家瓷器廠”竟相模倣生産,如法國的聖科得陶瓷廠、查得雷陶瓷廠,英國的切爾西陶瓷廠,德國的邁森陶瓷廠等等。而德國的著名藝術家柏特格(bottgin)倣照中國明代德化制瓷巨匠何朝宗的“手法”燒出了一尊觀音造像,據説跟何大師還真“有一拼”,至於這位洋人的作品到底能不能算個“玩意兒”,我沒見過實物故而不敢瞎説。但是,歷史上的德化窯瓷器對世界陶瓷的發展曾做出過極為寶貴的貢獻,這無論如何是個不爭的事實。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用瓷片講述陶瓷背後的故事:片面之瓷》
· 古瓷文明留給我們最後的晚餐
· 雨過天青雲破處 這般顏色做將來
· 印滿花紋的綠色瓷片
· “雪拉同”與“葉青姬”
· 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
· 天地之間的“千峰翠色”
· 直把杭州作汴州
· “南青北白”話定窯
· 含英咀華説“鬥茶”
· 色白花青 光照見影
· 乳汁羊毛化卵白
· 烈焰成就的第一縷“釉下彩”
· 邛窯一紅動天下
· 如夢似幻説絞胎
· “魯山到段店,一日進萬貫”
· 火與土的神奇“窯變”
· 從“邯鄲之夢”講開去
· 民間最喜“紅綠彩”
· “黃沙吹盡始見金”
· “盤點”出的青花至尊
· “中國白”裏説德化
·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 亂花漸欲迷人眼
· 幸得一缺補金甌
· 後記:以往知來,以見知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