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六 通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8 10:10:39 |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所講述的內容,幾乎都與對通變的認識、把握相關。例如筆法、章法演變的歷史線索,便是思考前人作品得失的重要基礎。

  前人關於書法中的“通變”,提出過許多出色的思想。我們來看看其中幾個代表性的命題。

  “反經合道”。看起來是反,觸目的第一印像是反,但深究之下,卻與古典有深深的契合。

  清代王文治《快雨堂題跋》中寫道:

  米公(米芾)于右軍得骨得髓,而面目無毫釐相似。欲脫盡右軍習氣,乃為善學右軍。此理吾儒亦有之,所謂反經合道是也。

  米芾確實是個精彩的例子。他行書用筆的酣暢、恣肆,結構的即興變化,罕有其匹,但仔細尋繹其中所包含的原理,又確實與前人相關,只是相似的動作,米芾誇張一些、圓轉一些,類似的軸線連接,米芾擺動的幅度更大一些,如此而已(圖6-22)。他對傑作中筆勢、字勢具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憑著這些領悟,他才有那份揮寫的自信。

6-22  a  東晉  王羲之  頻有哀禍帖(局部)

b  北宋  米芾  葛德忱帖(局部)

  八大山人的行書風格強烈,被認為富有獨創性,但是他行書的字結構與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關係極為密切。他不過是在《聖教序》的基礎上誇張了某些字內空間,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目(見圖2-25)。

2-25  八大山人字結構(下)與王羲之字結構(上)的比較

  這些都是“反經合道”的生動例證。

1  2  3  4  


下一頁五 忘情上一頁作者介紹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書法》
· 六 通變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佈置
· 二 創作狀態
· 一 書法:自覺意識的演變
· 第六章 書法創作:自覺意識的演變
· 六 書法家、現代藝術家與前衛藝術家
· 五 現代社會中的書法家
· 四 臨摹
· 三 修養
· 二 “人書俱老”
· 一 書法家:形象的確立
· 第五章 書法家
· 八 行書
· 七 楷書
· 六 草書
· 五 隸書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跡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