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智庫動態週報(第二期)

發佈時間: 2014-10-28 09:34:26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張林 實習生 楊堯    責任編輯: 張林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做出重要批示:將智庫發展視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中國第一家針對智庫的媒體平台中國網“智庫中國”(think.china.com.cn)推出智庫週報,梳理智庫的動態和專家觀點,呈現最高端的思想聲音。

一.智庫動態

中國網舉辦“解讀十八屆四中全會”沙龍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直面我國法治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關係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詳細]

專家解讀四中全會公報(系列):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內容,中國網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聯合中國外文局時政評論組舉辦“依法治國——解讀十八屆四中全會”智庫沙龍。會議邀請了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副所長莫紀宏、北京市立法學會秘書長,社科院法學所憲法行政法室副主任翟國強、社科院國際法所副研究員劉小妹對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進行深度解讀。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法治建設白皮書》起草者之一常紀文主持會議。

1.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副所長莫紀宏解讀[詳細]

2.國家治理的法治化——北京市立法學會秘書長,社科院法學所憲法行政法室副主任翟國強解讀[詳細]

3.反腐長效機制與權力法治化——中國社科院國際法所副研究員劉小妹解讀[詳細]

4.我國治國理念和模式的第二次飛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教授常紀文[詳細]

四中全會新變化:從議務虛黨建到務實法治

歷屆四中全會會議主題大多討論較為務虛的黨建問題,今年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有所不同不僅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主題,而且會議亦從過往較側重於務虛的討論轉為務實為主。央廣網財經北京10月20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今天召開,本次四中全會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這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詳細]

研判借APEC峰會把握對日主動權更符合國家利益

2014年APEC峰會將於11月在北京舉行,為保障會議的順利召開,作為東道主的中國一直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相關工作。為了此次會議緊張忙碌的不僅有中國,日本也早瞄準了在中國舉行的APEC峰會。日本以APEC為舞臺策劃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大有喧賓奪主的意味,安倍晉三希望通過首腦峰會“借臺場戲”,在國際舞臺上吸引眼球的策略已經十分明顯。[詳細]

外媒提醒:警惕安倍在APEC兩面派做法

2014年APEC會議是繼2001年上海舉辦後時隔13年重回中國,于11月在北京雁棲湖召開,包含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部長級會議、高官會等系列會議。外媒就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實現中日領導人會談的可能性,以及兩國關係現狀等予以預期,主要觀點如下。[詳細]

“佔中”“法外求法”無異於緣木求魚

“民主”被標榜為此次抗命運動的最高教義,“公民提名”被作為與基本法第45條規定之“機構提名”分庭抗禮的提名模式。這表明,運動一方從2013年初提出“公民抗命”目標開始即循著一條“違法”路徑展開,其對基本法與人大決定的否定性評價與試圖修正的訴求是一以貫之的。正是由於在合法與違法之間存在嚴重的規範依據和政治價值衝突,雙方各種形式的“對話”從一開始就缺乏最起碼的相互信任和法治基礎。這是香港社會出現“佔中”運動和連續的政治不合作現象的政治社會根源。[詳細]

“中國夢與智庫建設”研討會在京召開

與會專家圍繞如何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從各自角度發表了真知灼見。與會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需要廣泛凝聚和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力量,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要加快建設高品質、高水準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充分發揮各類智庫的應有作用,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價值、有影響的思想産品與智力支援。[詳細]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召開

2014年10月17日,由中央黨校、中國社科院聯合主辦,中央黨校科研部、中國社科院科研局共同承辦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在我校召開。會前,常務副校長何毅亭會見了部分與會代表。副校長張伯裏代表中央黨校致辭,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協調會議辦公室主任李培林介紹了辦公室成立運作以來的主要工作情況。校委委員、科研部主任梁言順主持會議。[詳細]

二.智庫觀點

俞可平:國家底線——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

做人要有底線,治國同樣要有底線。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就是現代國家的底線。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公平正義當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又將對建設法治國家和依法治國做出全面部署。這清楚地表明,公平正義和依法治國,也同樣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線。[詳細]

李步雲口述:“依法治國”是如何脫敏的

著名法學家李步雲與他的同行經過20年的努力終於讓帶水的"法治"取代了帶刀的"法制"……"清除精神污染"時,要求法學界主要批兩個問題,一個是人權,一個是無罪推定。吳家璠是第一個在《人民日報》寫文章要借鑒西方無罪推定的人,現在又叫他寫文章來批無罪推定,這個文章怎麼寫?批人權問題的文章叫王家福、我和信春鷹三個人撰寫。[詳細]

支振鋒:法治是反腐與改革的公約數

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要主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反腐將成為其組成部分。實踐證明,沒有有效的反腐,全面深化改革最終將成為空談;而如果沒有法治,則反腐也將終成鏡花水月。在十八大之後迅疾的反腐風暴中,認真思索法治,既是契機,也是必然。[詳細]

田改偉:推進改革全面深化需法治護航

十八屆四中全會正在召開,如何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落實依法治國成為會議的主題,習近平在年初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積極深化改革”。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不斷推進改革的基本保障。[詳細]

張泗漢:四中全會新舉措將決定未來五年司改走向

司法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面對我國當前複雜的司法環境,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作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詳細]

專家談“佔中”:知法犯法嚴重衝擊香港法治傳統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港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強世功日前在人民網線上訪談時指出,西方理論在講民主時往往也要強調法治,強調在國家憲法法律範圍內表達民意的重要性。回歸以來,香港反對派逐漸塑造了一種社會運動的政治文化,一點點衝破法治的限制,慢慢形成“法不責眾”的群體效應。這次更為極端的所謂“佔中”行動,知法犯法,無疑在衝擊和破壞香港的法治傳統。[詳細]

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Vs.國際公務員機制

如果一個社會的執政領導人必須從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家族選出,會怎樣?如果那些執政領導人不僅已擁有更高地位、更多財富,而且他們的地位和財富增長得比社會任何其他人都要快,會怎樣?如果,即使他們已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那些領導人還是在每個街角要道上部署武裝警衛,會怎樣?如果那些領導人權勢通天,得不到制衡,又會怎樣?[詳細]

霧霾深重倒逼能源革命

專家激辯路徑選擇北京國際馬拉松伴著重度霧霾開跑,讓環境治理和能源生産與消費革命的話題再度受到關注。在19日舉行的北京大學第二屆國家資源經濟論壇上,多位專家建議,我國節能減排空間已越來越小,環境形勢嚴峻,在“十三五”規劃中應充分體現能源生産與消費革命的理念和政策,同時從經濟、法律和道德三個方面保障其實施。[詳細]

賀鏗:穩定宏觀政策深化改革不能急也不能悲觀

中國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第六十四期“經濟每月談”于2014年10月22日上午舉行。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在多次召開經濟形勢會議時都指出,當前經濟工作面臨不少困難和壓力,我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國內外對我國的經濟形勢也非常關注。[詳細]

袁志剛:中國樓市不會崩盤

中國經濟改革從1978年以來,第一波是農産品,價格放開,食品極大豐富,緊接著是解決輕工業的短缺,再後面是家用電器引入中國家庭,到1990年代中下葉的時候,中國經濟非常低迷,原因有很多,從消費升級角度來講,中國一直在苦苦尋找居民消費上臺階的兩個東西——汽車和住房。[詳細]

管清友:2015年中國經濟十大猜想

經濟增速下行、貨幣政策總量穩定的基調會引發銀行對私營部門的風險偏好繼續收縮,私營部門或出現不大不小的“錢荒”壓力。[詳細]

三.智庫研究

中國步入“智庫時代” 將迎多元化及“質變期”

中國正從“智庫大國”向“智庫強國”轉型,如何優化轉型發展路徑,成為內地高級智囊們高度關切的話題。在19日由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夢與智庫建設”研討會上,諸多機構資深“外腦”雲集,就“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展開深入討論。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主任慕海平提出,當下的一項緊要課題是“厘清智庫的內涵”。他認為可從三方面明晰智庫的定位,即“客觀立場、專業視角和公共平臺”。[詳細]

政府應善用、善管和善待智庫

十八大將“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首次寫入中共中央最高決議以來,中國智庫的發展進入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智庫時代”的大幕正在漸漸拉開。然而,兩年來,政府與智庫之間的關係並沒有理順,各種互動與溝通機制的建設尚未破題。筆者認為,智庫界人士要抓住時代契機,又快又好地推進智庫建設;而政府相關部門也應適應時代要求,針對目前智庫發展面臨的困境,激發智庫為黨和國家建設服務的最大潛能,規範智庫本身在社會運作中的規則,優化智庫的産出與回報比,讓智庫真正發揮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作用。換句話説,只有政府善用、善管和善待智庫,中國前所未有的“智庫熱”才能得以更好地延續。[詳細]

努力探索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換屆大會,經過大家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大會選舉産生了新的一屆理事會,選出了理事長和15位副理事長。對大家推選我繼續擔任理事長表示感謝。同時,我作為理事長代表中心新一屆理事會,聘請張平、董建華、陳元、周小川、蔣正華、唐家璇等6位領導同志為顧問,邀請丁學東、馬德秀、厲以寧、呂祖善、劉世錦、李揚、陳經緯、和段琪、胡懷邦、南存輝、徐樂江、傅瑩、傅成玉等13位同志作為特邀副理事長。在這裡,讓我們一併向他們表示歡迎和祝賀。[詳細]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