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北的水鄉古鎮到浙南的田園村落,從浙西的秀山麗水到浙東的海島漁村。鄉村旅遊,已經成為浙江旅遊版圖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打造全域化旅遊的重要環節。
當往日只是偏遠山村裏自給自足、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農副産品,變成如今身家飛漲的電商網站“網紅”商品。鄉村裏的農業,走出了一條綠色高效的發展道路。
當家風家訓和鄉賢文化——這些曾經遠離我們高速運轉的現實生活,而幾近湮沒在故紙堆裏日漸泛黃的文化,變成了家族之間團結向善、村民自治的道德公約,傳統文化的力量和信仰讓人們放慢腳步、凝視過去、學會沉思。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浙江,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三農”思想的重要萌發地、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發源地。自200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部署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來,全省上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幹,使美麗鄉村成為浙江的一張金名片。
同時,以“鄉村+”“農業+”、“農業+網際網路”,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思路,促進農業轉型和鄉村旅遊産業升級,努力向著“産業興、旅遊興、農村興”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浙江,農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早已成了農民幸福生活家園、城市人群休閒旅遊樂園。
傳承紅色基因
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2018年2月28日,農曆新年剛剛過完,一封特殊的信從北京飛到了寧波余姚梁弄鎮,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給梁弄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的回信。習近平在信中勉勵橫坎頭村全體黨員要傳承好紅色基因,要發揮好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幹實幹,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
這封並不長的回信,是寫給全村所有黨員們的,也是給130萬餘姚人的。這裡,曾經是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新四軍戰士和遊擊隊員們在此經歷過浴血奮戰,帶著深厚的紅色基因,被稱為“浙東延安”。正是當年他們的犧牲,給浙東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70多年過去了,那些紅色故事流傳至今,未被遺忘,歷久彌新。這片革命老區的土地上,也綻放出了新生的希望與發展,百姓們安居樂業,以慰英烈。
革命老區走上紅色旅遊發展之路
暮春三月,江南好時節。山坡上杜鵑正盛,田野裏麥苗青青,油菜花染出一片金黃爛漫,歷史的硝煙早已散盡,這裡處處充滿著生機。
15年前的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訪梁弄鎮,當時在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上僅有一個主展廳的紀念館,他提出了“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要求。
從2004年起,余姚就加大資金投入對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進行了保護性修繕,並對舊址周邊環境作了改造提升,新建起遊客中心等各項配套設施,大力開展紅色主題教育。
2006年,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舊址群包括:浙東區黨委舊址以及周圍的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等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之後,舊址群還先後被列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2015年,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當地政府又對舊址群進行了新一輪改造提升,對浙東區黨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重新布展,新建了浙東抗日根據地總序廳、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軍史陳列館,整個舊址群的展陳更加完善、方式更加多樣。
這15年的時間裏,余姚市和梁弄鎮的幹部群眾們始終牢記指示精神,堅持以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傳承四明山老區紅色革命精神,獲得了不少榮譽稱號,同時也狠抓經濟建設與發展,提升百姓生活品質。
據了解,2017年梁弄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5.98億元,比2002年增長285%;2017年,全鎮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6350元,比2002年增長636%。全鎮經濟社會多項指標位居全國革命老區前列,不僅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也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提供了鮮活經驗——真正做到了用好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完成了當年習近平主席“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希望。
發展現代農業 扎紮實實富了農民口袋
梁弄鎮地處浙東四明山麓,既是革命老區,也是典型的山區鄉鎮。這幾年來,梁弄逐年加大對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描繪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壯美畫卷,努力讓山更綠、讓水更清。目前,全鎮的森林面積達到8.4萬畝,森林覆蓋率已達72%,可以説是一塊被綠色覆蓋著的土地。
梁弄還有個稱號叫“中國燈具之鄉”,在國內外戶外燈具市場上有很高的佔有率。一般來説,燈具産業的製造過程會産生一定的污染,但梁弄一直沒有放鬆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始終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發展産業的同時注意保護好自然環境,確保兩者不矛盾。
如今,走在梁弄鎮上,一條條寬闊的馬路與蒼翠的樹木相依,一幢幢漂亮的樓房與蔥蘢的森林相伴,一個個綠色生態小區與碧水藍天相融。
綠色,已成為梁弄的主色調,更是成為了當地百姓的“綠色銀行”。
早在2003年,橫坎頭村在寧波市農科院的指導幫助下,建起全鎮第一個櫻桃種植基地。經過幾年培育後,櫻桃畝産值超過了1萬元。在單純種水稻的時候,一年忙下來,每畝田只有幾百元收入。種櫻桃讓這裡的農民們嘗到了甜頭,目前全村種植櫻桃的規模已超過800畝。與此同時,村裏還利用豐富的山地資源,種植了150畝茶葉和120畝楊梅。
毗鄰集鎮的東溪村地處公路兩旁,風景優美,村裏多低丘緩坡地,也是種植水果的好地方。每到收穫時節,果樹上結滿了果實。有的大戶果農,流轉的土地就有100多畝,水果豐收的年份,年收入幾十萬是很輕鬆的事情。當然,付出的是自己辛勤的勞動與汗水,但滿滿的收穫讓農民們連連感慨“趕上了好時代!”
汪巷村,也是遠近聞名的水果種植大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在種植各類水果,平均年收入佔全村農業總收入的70%以上。百果園是當地最大的水果種植園,也是浙江省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園,目前種植水果多達七、八十種,是梁弄水果新品種引種、馴化、示範和推廣的基地,也是梁弄特色小水果發展的典型代表。
每到春夏時節,從周邊趕來採摘水果的人們便絡繹不絕:有的是帶著孩子來進行親子遊、有的是朋友間休閒聚會、有的是體驗採摘的樂趣……從4月份開始,櫻桃、桑果、藍莓、楊梅、水蜜桃、葡萄、柿子、冬棗、草莓,可以一直持續到年底,真正實現了從“月月有花看”向“月月有果吃”的跨越。
在梁弄,像這樣致力於發展特色水果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合作社和現代化的農業示範園不少,總面積約1.5萬畝。全鎮每年依靠觀光農業旅遊收入超過了7000萬元,農業特色産業總收入超過1億元,現代特色農業成為老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新支柱。
住下來 打造宜居小鎮
以採摘為主的特色休閒農業吸引了不少附近地區的遊客,但如何將更多的遊客們“留下來”以創造更多的價值,是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在橫坎頭村,近年來一直以全國文明村創建工作為總抓手,立體式開展全民共建“美麗紅村”活動,展現了美麗鄉村建設新面貌,已成為一處生態型、有深厚紅色文化底蘊和綠色田園風情、多種風貌體驗互相融合的山地村落的精品典範。
鄉村民宿,已成為村裏發展的一個重要項目。村莊內濱河的一處老房子,正在改建為一座投資上千萬元的民宿,並將在2018年對外營業。村民黃玲玲是在11年前從一名女職工轉身為“女廚娘”,屬於最早在村裏搞起農家樂和民宿項目的人。她説,搞鄉村民宿在促進自身增收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農戶共同發展。在黃玲玲的示範帶動下,目前村裏的農家樂已經發展到了8家,全鎮農家樂經營戶超過50家,並實現了讓遊客從“吃一餐”到“住兩晚”的目標,極大地促進了全村經濟社會發展。
休閒度假産業的興起,也帶動了當地土特産的銷售。走進位於四明路上的尚六合梁弄大糕店內,店裏顧客盈門、店外車水馬龍,生意十分紅火。店主30多歲,他也是鎮上第一個讓梁弄大糕“觸網”的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客戶遍佈長三角以及遼寧、廣東等地。如今,梁弄鎮上的大糕店從2014年前的幾家,迅速增長至如今近百家的規模,年總銷售額近千萬元。
正蒙街,是展示梁弄當地農家樂風情的商業小街,匯集了眾多地方小吃和民間各色工藝。看著粉墻黛瓦,踏著青石板小路,苔菜百果、地瓜糰子、南瓜糕、梁弄大糕、三七市年糕……令人目不暇接的小糕點,竹編、草編、手工布鞋……令人大開眼界的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可以説,走過一圈正蒙街,就相當於遊了一遍梁弄,體會了梁弄的民間傳統和傳統農家風情。
從觀光式向體驗式轉變,越來越多的遊客慢下來、留下來,細細體味梁弄的曼妙風情。只有慢下來的腳步,才會發現這裡就像一杯陳年的佳釀,坐下來嘬一口細細品味,方能知其醇香。
鄉村振興在余姚,通過調整産業結構,逐漸把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探索走出了一條“紅色+綠色+農家”的旅遊、農業、經營發展道路,加快了增收致富步伐,革命老區人民也終不負囑託奔跑在幸福的陽光大道之上。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來“浙”裏看美麗鄉村